2005.08.18新台灣新聞周刊第491期
莊金國
這一系列展演活動,主要讓國人了解,置身台灣,內外在的戰爭還沒有結束,因為台灣人一心追求和平,只是每次發生戰爭,都會讓人民陷入國破家亡、身分錯亂的處境。
六十年前的「八一五」,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止,台灣脫離了日本統治下的殖民地身分,終戰後又被中國國共內戰波及,受到蔣家政權以戒嚴手段長期迫害。國民黨在台灣下野後,反而以「聯共制台獨」打壓台灣主體發展的空間。台灣面臨內憂外患,多數國人仍對國家前景深具信心。
參戰遭誣陷 海上祭亡魂
今年「八一五」,文建會與高雄市文化局分別在打狗英國領事館推出「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影像展」、高雄歷史博物館舉辦「戰爭旗幟下的青春」與「戰爭記憶下的和平曙光」兩項座談會,並在音樂館戶外廣場舉行和平紀念音樂會,文化局也配合在史博館展出「烽火歲月│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史料」。
這一系列展演活動,主要讓國人了解,置身台灣,內外在的戰爭還沒有真正結束,因為台灣人一心追求和平,只是每次發生戰爭,都會讓一些國家及人民陷入國破家亡、身分錯亂的處境。
奔波催生「台灣英烈祠」的許昭榮,參加過二次大戰、國共內戰,奉派赴美國接收「太湖」、「咸陽」兩艘船艦,後來卻遭人誣告入罪,解送綠島服刑十年。他每年都會在「八一五」這一天,到海邊向客死異域的台灣亡魂致祭。
許昭榮強調,台灣人最大的悲哀,是被不同外來政權驅使赴戰場,參與不為自己而戰的戰爭,死後還要背負莫名其妙的歷史罪名。
在鹿港出生的王康旼,曾擁有日本、中國、台灣的「三國人」身分。他當過蔣孝文的國文老師,仍被牽連「匪諜」案入獄十五年。他的弟弟王康厚為台獨聯盟副秘書長,另有兄妹留在中國加入共產黨,一位妹妹在台灣認同國民黨,造成家人政治立場不一致。
王康旼今年已七十九歲了,坦承年輕時嚮往過社會主義,看到中國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台灣,他認為,我們更應確認台灣主體意識,如果連這個心防都沒有,豈非等著再被人宰制。
老蔣一句話 「可也」抵人命
戒嚴時期的政治案件全國巡迴展,高雄是第一站,展出中南部解密的檔案,包括槍決公文中的死難者被槍決前後的照片、沒收人民財產用之於特務的獎金、興建監獄和蔣中正的判決批示,為歷史留下清楚的見證。
蔣中正對於徐會之、康震等「通匪」案,分別批示「應即槍決可也」、「康震判處死刑可也」,在舉證不夠明確下,「可也」草率了結當事人的性命。他並在郭子猷、郭子淵等人被判處十年至十五年不等刑期公文中,批示「凡已入匪黨而不事先自首者,不為赦免,應處極刑為要」所謂極刑,即死路一條。這些案例處置的對象,都是跟著他渡海投奔台灣的中國人。
同樣涉及通匪案的莊昭英,是當時高雄縣鳳山鎮長的兒子,被判刑十一年,蔣中正認為保安司令部量刑太輕,應徹查相關人員失職責任並重新處刑,由此可見其「不是同志,就是敵人」的屠夫性格。
台灣作家葉石濤所涉「不檢舉匪諜」原件及判決呈文,蔣中正僅以「如擬」、簽署「九、七」日期加蓋印信,就讓葉家捲入白色恐怖中,葉氏則失去自由三年。
土改案被用 人卻遭槍斃
葉石濤是在一九五一年九月二十一日被捕,判決文中指他明知陳福星等為匪諜,卻未向政府檢舉,同案中並有吳添福知李媽咒為匪諜不報,與葉氏同樣被判刑五年,葉氏服刑滿三年獲得減刑釋放。
三年監牢的生活,葉石濤描述「囚犯一如被關在動物園檻裡的牲畜,在有限而侷促的範圍內,踱步、拉屎、閒嗑牙,而又不得不提防牢裡難友中的抓扒仔秘密打小報告」。他說只是向吳添福購買《新民主主義》、《論聯合政府》、《文萃》、《群眾》等書刊,便成為官方定罪的依據。他形容國民黨當局羅織人入罪,簡直像鬧劇一般的犯罪情節。
葉石濤出獄後寫出一系列有關白色恐怖的小說和回憶錄,指出戰後的台灣,民眾最關心食物和物價波動,日常三餐要維持溫飽非常艱難,社會上看不見一絲絲光明,絕望和沮喪統治了台灣人的性靈。
執行黨政軍警辦人的高層,包括桂永清、張群、黃鎮球、黃杰、俞大維、吳國楨、孫立人、王叔銘、高魁元等,最後呈報蔣中正批示。
一件由蔣經國以總統府牋知會黃少谷的文件,指稱保密局破獲的「匪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組織,曾搜獲「三七五」減租秘密文稿。蔣氏政權肅清台灣內部異議分子後,以鐵腕實施三七五減租政策,原來出自民間組織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一項土地改革方案,地主收租按規定產值的三七.五%,其餘六二.五%歸佃農所有,滿十年,佃農即擁有耕地所有權。官方採用為政策,卻將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成員一個個抓去槍斃!
信鴿戰爭詩 帶回我底死
台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吳密察指出,二次大戰期間,台灣人為殖民母國日本而戰的身分認同錯亂,於戰後更為明顯,反省終戰六十年對台灣人的意義,從拉長歷史縱深來看,可藉此認識父祖輩如何走過戰前與戰時歲月,戰後遭遇國民政府的長期歧視與迫害,猶能發起一波又一波爭取自由民主運動,透過選舉機制,首度出現政黨輪替。
詩人陳千武曾在日治時代被徵調至南洋戰場,在東帝汶加入後援補給部隊,領導軍民經營農場,主要種植番麥。日本戰敗,他被遣送回台灣後,曾撰寫南洋戰爭經驗的系列小說《獵女犯》。
美軍戰機不時飛越帝汶島的天空轟炸陸地,日本部隊經常躲入樹林中。陳千武早期出版的詩集《密林詩抄》,裡中有台灣少見的戰爭詩,〈信鴿〉描寫沐浴戰火未曾死去,因為他早就把「我底死」先隱藏在密林的一隅。返鄉後,才記起忘了將「我底死」帶回來。
埋設在南洋島嶼的那唯一的我底死啊
我想總有一天,一定會像信鴿那樣
帶回一些南方的消息飛來
詩人事先是抱著「穩戰死」的念頭,置生死於度外,覺得異國密林間的任何角落,都可充當埋葬「我底死」之地。從死裡逃生歸來,猶之死過一回。
防空洞展場 體驗被空襲
「烽火歲月」展場,布置一段全長二十五公尺的防空洞,讓人有身歷其境躲避空襲的感覺。另外製作一架戰鬥機模型及戰前遺留下來的手動警報器、壯丁團手搖消防車、當時拍攝美軍轟炸高雄的解密照片等文物。
文化局副局長劉秀梅表示,二次大戰不論是同盟國與軸心國,死傷都很慘重,台灣當時為日本的殖民地,除了人力被大量徵調外,戰爭期間對台灣物資的搜括、戰爭末期遭受盟軍猛烈轟炸,生命財產損失難計其數。
展場的高雄歷史博物館前身是舊市政府,在戰後引發「二二八」事件中,市府官員及參議會議員、市民慘遭軍隊打死許多人,讓與會人士感同身受,終戰後台灣的戰爭才剛剛開始。蔣中正秋後算帳批示「應即槍決可也」連連,不知坑殺了多少無辜的亡魂。但是台灣人終究站起來,深入反省歷代上演的戰爭本質,在終戰六十年後交流不同世代的思維理念,尋求不同族群、國家能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