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4自由時報
《白樂崎專欄》
許多中國觀察家目前觀察到的一個情況是︰中國已經改變其對台政策,其第一要務是防堵台灣在立即的將來獨立,同時繼續堅持最終統一。這個改變所呈現的政策相當於台灣反對黨的政綱(也就是不獨立,但將來最終與中國統一)。實際上,中國目前在致力於該地區建立一個平等,甚至更進一步,建立一個主宰地位之際,已先將併吞台灣的議題擱置一旁。若是如此,這將對兩岸事務的三要角—美國、中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造成什麼衝擊?
北京強化與泛藍聯合陣線
中國對台灣的新政策,在大力強化其與台灣泛藍反對黨領袖的聯合陣線方面,已經積極的展現出來。中國鼓勵他們到中國訪問;加強彼此貿易、投資的交流;藉由援助在中國的台商,以協助反對黨政治人物在台灣爭取選票;擴大文化活動以彰顯台灣的中國特質;對在中國的台商企業鬆綁相關法規。同時,中國透過其國際影響力,在國際社會上加強孤立台灣,並藉由擴充軍力,凸顯其阻止台灣獨立的能力。
中國也改變對美政策,一方面藉由與中國周邊國家建立更良好的關係(日本除外),此一策略在另一方面則有助於北京在區域事務上更能與美國分庭抗禮。所有這些國家可能已接受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對中國而言,下一步將是贏得他們對統一的支持。
至於美國,中國體認到在其確立區域地位與在解決兩岸問題的最後一步—亦即統一上,要贏得支持,就必須遵守全球化的規則,以持續對其至為重要的經濟擴張,同時至少在短期內舒緩其與華府的關係。
(華府已有一份保守派的共和黨雜誌呼籲在區域問題上給予中國若干的空間,並主張支持某中版本的一國兩制,以解決兩岸議題。)
藍綠陣營都可能淪為輸家
在台灣,此刻情勢的演變正以極端迥異的方式發生。二○○○年勝選的台灣新政府,其運作雖窒礙曲折、時常含糊不清,終究仍帶領台灣邁向強化民主、積極追求獨立實體的方向。至二○○四年,新政府已經完成許多,但仍有更多有待去做。在二○○四年的選舉,儘管實力仍然強大的反對黨全力出擊與美國不受歡迎的介入,執政黨依然勝選。然而,執政黨在數月後立院選舉失利,使得局勢的整體走向為之頓挫,而且未來的走向也可能因此被導入不同的方向,這一點有待日後證明。
中國因為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而險些讓台灣執政黨重振氣勢,但是在野黨,尤其是擁有更多專才、對媒體的影響力與依然雄厚的資金的國民黨,卻積極運動,阻斷這樣的可能性。這些政黨黨員在過去四年與台灣宿敵—中國眉來眼去,並且掌控立法院,他們在這個節骨眼上傾注全力出擊,進而主導了局勢的演變。
由此衍生的結果是政治運作熱鬧異常,但統治管理卻幾近停擺。兩大陣營—泛綠與泛藍—各自依循不同的規則行事。泛藍的目標是重掌政權、確保最終與中國統一,卻同時為中國勢力進入台灣廣開大門。
泛綠的目標是確保民主體制獲得強化,但似乎為了禦敵而將安定列為優位,而未將護衛遭反對黨行為挑釁的自由視為優先。
兩大陣營都可能淪為輸家。
中國與台灣在政策與行動上的改變,迄今尚未影響美國對兩造的政策。華府全心關注的焦點放在內政與其他對外議題上,這些議題完全佔據了決策者的注意力。這並非說其他議題被官僚所忽略,比較可能的是,相關決定可能因為高層決策者的心思被當下的危機所盤據而延宕,或者是在等候決策人事出爐而懸而未決。
美政策轉變將潛藏危機
縱使某議題被提出處理,如兩岸與其他議題,決策仍可能因為缺乏共識(或以外交行話說,缺少跨部會的一致認可)而遭拖遲。政府部分單位與部門之間總是會有歧見:外交的觀點、安全觀點或國會的觀點等等,無可避免都需要作出極艱鉅的讓步才能獲得共識,而政治現實、安全要求與國家價值觀,很明顯的都會在兩岸議題的政策上,發揮其影響力。
然而,對於台灣而言,中國的轉變,甚至美國未來在決策已無可避免時可能作出的任何改變,都潛藏著危機。美中關係會發展出什麼壓力?中國對其變動的環境能掌控多好、並將其引領至那一方向?在台灣,那一陣營的共識將佔得上風?凡此種種仍混沌不明。推展台灣未來前途的機會,難道正逐步斷送在台灣內部因實體之爭而引發的內鬥中嗎?(國際新聞中心魏國金譯)(白樂崎先生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本報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