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6台灣日報
◎陳春生
2005年是台、中兩國關係發生嚴重變化的一年,這種變化肇因於「中國派」國親兩個政黨高層政治人士不滿2004年總統大選以少數差距落選的忌恨情緒。本來「中國派」連宋集團自信2004年將取代陳水扁政府而執政,可是萬萬沒想到事與願違,因此,他們將落選原因歸責於319當天的槍擊案是陳水扁「自導自演」,因而提起「當選無效」和「選舉無效」之訴,甚且在立法院通過違憲的組織——「真相調查委員會」,此一行動因行政機關無法配合而胎死腹中。但是他們並不明白,選舉輸了,實因台灣人民已覺醒,不願再接受國民黨的殖民統治。
「中國派」衡量在「本土意識」高漲的台灣已然無法贏得總統大選,乃趁立法院尚為「中國派」立委佔多數之現況下,積極配合中國對台灣統戰,「聯共制台」。
2005年1月28日中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江八點」十週年紀念會中,公開批判前總統李登輝(新聞)加緊進行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動,導致兩岸關係中,「堅持還是背棄一中原則,統一還是分裂的鬥爭加劇。」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對此表示,「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為台海兩岸爭議的癥結,賈慶林兩度批判李前總統,凸顯中國不了解台灣。隨之,在3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新聞)與全國政協座談時,提出「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
1.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動搖。
2.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
3.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
4.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絕不妥協。
這四點意見可視為取代「江八點」的對台工作方針,十天以後(3月14日)中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這個中國法律其實效力不能及於台灣,因為台灣並非中國領土。美國白宮發言人麥克里蘭在14日上午立即表示,「美國反對任何以非和平方法決定台灣前途的企圖。」這個「反分裂國家法」顯然已激起台灣人民公憤,而有3.26百萬人大遊行示威抗議活動。同日,聯合報刊出許文龍的「媚中」退休感言,企圖打擊台灣人民。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居然在「百萬人大遊行」之後第二天,「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後的第二週(3月28日)率參訪團進入中國,勾搭中共高層人士。3月31日江丙坤與中國國台辦陳雲林展開「黨對黨」工作會談,達成「十點共識」。2005年4月5日,我國政府提出「七點共識」,表示:「中華民國主權屬於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台灣前途的任何改變,只有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才有權決定。」「有關兩岸事務,涉及國家主權,政府公權力行使部分,任何政黨、團體、個人均無權代表台灣人民,取代政府公權力。」這是政府對「國共會談」反制宣示。
2005年4月26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進入中國,4月29日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舉行六十年來首次會談,會後發布五點「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新聞公報。包括:
1.促進恢復兩岸談判。
2.促進達成和平協議。
3.促進經濟全面交流。
4.促進協商參與國際活動。
5.建立國共溝通平台。
這其實是一種「投降」願景。近日,國親在立法院推動「兩岸和平促進法」,即是要實踐此一「投降」願景。而連戰在北大演講時更表明要認同「這個國家」(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且聲稱要「聯共制台」。
接著,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聞)於今年5月5日進入中國,12日在清華大學演講,絕口不敢提「中華民國」,卻在3月24日與陳水扁總統簽訂「十點共識」表明:「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而在5月13日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發表六點「會談公報」,內容與「連胡共同願景」差不多。但強調「兩岸一中原則」,宋說與阿扁討論過。
在此二黨巨頭與中共巨頭先後會晤之後,國親新陸續組團參訪中國,包括國會議員、地方民代及農會人士或黨工。這明顯告訴國人,中國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台灣的代理人。因此三黨立委在國會的言行,多以中國利益為本位,在程序委員會三十多次反對軍購案列入議程,11月9日立法院表決通過刪除愛國者三型飛彈預算109億元。這都是配合「國共和談」後的演出,台灣國防岌岌可危,而統派媒體也在做唱衰台灣的工作,台灣已瀕臨被中國慢性併吞的危機。
最後我們主張,「台灣派」的行政當局應積極採取以下行動:
1.在「行政權」所及範圍加強團結民心的政策性措施。
2.「台灣派」政黨應積極物色社會精英參與下次國會議員選舉,取得國會多數議席。
3.在文教政策上,增強人民台灣意識的覺醒能力。並在統派陣營「化敵為友」。
4.民進黨內應力求團結,避免被分化,否則台灣人民會輕視你「無三小路用」。
5.陳總統言論,應「三思而後言」。
6.對電子媒體採取「劍及履及」的改造措施。
7.加強查緝「偷渡犯」及滯留台灣未回中國之可疑人口。
8.嚴格取締滲透各機關團體之「第五縱隊」。
9.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引導中國台商回流設廠。
10.堅持台、中兩國對等談判,絕不妥協。
(作者為台灣教授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