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63
中國製造台灣民怨 企圖以官逼官
外交、軍事施壓力道未減 又在民間交流中作梗 政府宜防範

 

2002.04.15自由時報
記者黃忠榮/特稿

 兩岸關係雖然僵持不前,但是中國對台策略的操作卻更為細緻、靈活,往昔中國對台的施壓集中在外交及軍事,但現在中國還多加選擇兩岸民間交流項目從中作梗,企圖為台灣政府製造更多民怨,加大「以民逼官」的力度,讓我方疲於奔命、焦頭爛額,政府部門若不及早因應,只怕問題會更難處理。

 中國併吞台灣的戰略目標雖然一直沒有改變,但過去壓制台灣的法寶集中在外交、軍事,在國際上孤立、矮化台灣,並不時用武力威嚇台灣民眾,這些強勢作為雖然打擊台灣國際空間及恫嚇台灣穩定安全,但台灣民心的發展卻經常與中國政府所期待的適得其反,亦即對削弱台灣主體性的效用不大,甚至是失敗。

 去年立委選舉民進黨取得第一大黨地位後,中國「踩台灣痛處」的操作也相對更為務實。

 台灣是民主社會,任何與民眾權益有關的地方很難被忽略,而中國禁止大陸漁工輸出台灣,及拒絕承認我方法院發出的認證文書,這些都將直接影響我方民眾的權益,在民眾毫無管道向中國抗議、施壓的情況下,民眾不滿的情緒很容易轉向自己的政府爆發,特別是配合國會議員的質詢,相當程度上會給予我方政府一定的壓力。

 事實上大陸漁工問題已有數年,雖然多次傳出大陸方面不滿漁工待遇,但就算待遇不夠好,怎麼說也比在大陸強,但大陸官方片面、令我方措手不及地禁輸漁工來台,直接衝擊的就是漁民生計,因為大陸非常了解台灣漁民已極為依賴大陸漁工,一旦我方政府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這個問題,「無能」、「不管百姓死活」必是民眾對政府不滿的抨擊。

 認證文書可能帶來的效應也和大陸漁工問題異曲同工,不管責任歸屬究竟是在我方還是對岸,人民最後抱怨的對象一定是我方政府,透過各方面累積的民怨不但難以小覷,甚且會有「加乘效果」。

 兩岸民間交流何止萬端,如果中國在這些方面的操作上獲得不錯的效果,那兩岸民間交流勢將成為遂行中國政治目的的犧牲品,而民主政府不能無視民眾的壓力,這與專制政權不用顧忌人民的反應不同,因此,主管機關若不能未雨綢繆,放任事情的繼續發展,我方勢將處於較為不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