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10
台灣應站穩「主權獨立」的立場

 

2002.05.14 自由時報

 上週六,日本每日新聞專訪美國國務院主管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談及柯林頓政府曾向中國政府表明對台的「三不」政策時,特別強調目前的布希政府已經不再提「三不」了,取而代之的,是明確的「一個中國」政策。每日新聞的記者對此項談話的詮釋是:這是美國負責東亞外交的高官首次對「三不」政策明白表示態度,也就是完全否定了柯林頓前政府立下的台海政策。

 所謂「三不」,是柯林頓於一九九八年訪問中國經上海時口頭宣示的「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及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入以國家身分為會員資格之國際組織」。這項談話顯然是向中國傾斜而對台灣極不友好的態度。布希就任以後,雖然也一再表示美國所遵守的是「三個公報及台灣關係法」,也宣示不改變「一個中國」政策,但絕口不提柯林頓所說的「三不」。凱利應日本媒體訪問的談話,表面看來,正如他所說「我們要推動的是我們自己所制訂的政策,基本上雖與『三不』有些相似,但美國政府對中國與台灣的態度,還是有某些微妙的變化」。而最值得玩味的就是他那句「還是有某些微妙的變化」。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柯林頓在上海提出「三不」政策後,台北與華府之間的關係自不免籠罩在一種低氣壓的氛圍之中,美中台三邊關係,美國向中方傾斜的結果,美台間的互信基礎則大打折扣。此一形勢,自布希當選後即全盤改觀。凱利的談話固然可視為美國新政策的註腳,而美台間軍事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可說為美台間新關係展開新貌。更值得觀察的是,美國在國際關係間對我國的支持,以及肯定台灣為一實質的「國家」,這些發展才真正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國際間,最突出的例證就是美國支持我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幾乎可說已盡了「最大的努力」。目前雖然尚不成氣候,但至少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已獲得各國的提案,而且美國國會也通過要求布希簽署法案,支持台灣在今年度取得觀察員的身分。雖然今年我國未獲通過,但美方的態度已很明顯:支持台灣進入國際組織。其次是台灣提議台美雙方簽訂一項「自由貿易協定」(FTA),俾使兩國的貿易關係超越WTO的架構,更上層樓。日前美國聯邦國際貿易委員會已訂本週一舉行一項頗具規模的聽證會,並邀請台北駐美代表程建人參加聽證。程建人上週在記者會中曾對此案詳作解釋,他說,台灣多年來一直希望與美方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擴大雙邊貿易關係,但美方反應始終冷淡。九○年代初,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在洽談設立「北美自由貿易區」時,我方曾試探是否可同時與台灣共襄盛舉,美方亦無回應。但現在情勢似已逆轉,某些國會議員強力要求國會授權政府,進行與台灣談判自由貿易協定的問題,看來雲破天青指日可待。

 胡錦濤訪美期間曾會晤布希總統,胡的姿態很低,但至少獲得了「美國不會鼓勵台灣走上獨立之路」的承諾,但台灣實質上本是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美方早就「盡在不言中」。所以布希在演說時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台灣共和國」,雖事後解釋為「口誤」,但「兩個國家」一詞,卻迄未見任何官方的「更正版」。足見在美國官方的心目中,雖不斷強調「一個中國」政策,但並不表示美方認同台灣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台灣目前雖不稱為台灣共和國,但稱為「中華民國」的事實,美方顯然是「默認」的。因為有了這項「默認」,「兩個國家」才會出自布希之口,也才賦予台灣正式的國際人格。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布希只要在朝一日,口頭上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實質上絕不會否認「兩個國家」的存在。

 布希對兩岸的此一大方向,絕對有助於我國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定調,其中包括三通問題、雙邊貿易議題,以及其他涉及兩岸交流諸問題。我們不敢確定陳總統日前在大膽島的「大膽談話」,是否事前曾與美方溝通,但從談話後陸委會及交通部等單位的補充說明,似乎都擺明了一項事實:台灣是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我們歡迎兩岸坐下來談判,但必須在對等地位,沒有先決條件下進行,即使是交由民間機構處理事務性的問題,也必須獲得政府的「授權」,而不是由民間談判後再向政府備案。陳總統的宣示必然有其政治意涵,也有充分釋出善意的期待,但站穩「兩國論」的立場,不可喪權辱國,不僅是全國民眾的廣大民意所在,也是國際間對我們的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