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36
「南向首航」說明外交是經濟實力的延長

 

2002.08.19 自由時報社論

 呂秀蓮副總統前天晚間返抵國門,圓滿完成「南向首航」,毫無疑問是一次漂亮的外交出擊。在此,我們要向呂副總統遇事沈穩、臨機應變的表現致敬,也要向幕後的工作人員表達嘉勉之意。這次呂副總統的「南向首航」,面對著中國封鎖的驚濤駭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仍能突破難關,對未來的外交出擊具有兩重啟發:一是朝野應一致對外,維護國家的主權尊嚴;二是外交是經濟實力的延長,政府應積極強化我國的經濟實力。

 首先,這次呂副總統出訪,適逢陳水扁總統發表「台灣要走自己的路」、「一邊一國」、「南向」等談話,所以引起國內外各界的重視。無所不用其極地封殺台灣外交空間的中國,對呂副總統的行程橫加阻撓,也給印尼政府莫大的壓力。老實說,這是中國必然會有的舉動,也是我國外交出擊必須要有的心理準備。不久前,中國以金援誘使我國邦交國諾魯共和國與其建交,就是兩岸激烈外交戰的例子之一。

 令人訝異的是,呂副總統這次出訪,除了中國緊迫盯人之外,國內有些在野人士、統派媒體也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形成與中國互相呼應的內部壓力。面對中國打壓我國外交活動,某位政黨領導人竟然幸災樂禍地說,呂副總統的外交出擊破冰變雪崩。也有政黨領導人說,外交出擊搞得敲鑼打鼓,自然會引起中國的打壓。至於統派媒體編造各種故事,「長中國氣焰、滅台灣威風」的論調,就更不在話下了。這些想法背後隱含的心理,就是不願見到台灣走出去,且其所持理由總是如此會刺激中國,根本沒有將台灣當作自己的國家。是以,呂副總統在內外交迫之下,仍能舉重若輕完成艱鉅任務,更加值得國人大聲喝采。

 呂副總統昨天指出,這次外交戰牽涉到中國、印尼與台灣的三邊角力,印尼朝野之間以及印尼民間都對她的到訪鼎力相助,她在前線每天都運籌帷幄到三更半夜,精心規劃的結果,她確實見到了很多重要人士。儘管中國對印尼威脅利誘,今年初中國也曾答應四億美元的貸款給印尼,但印尼作為主權國家,其朝野仍有一致抗禦中國壓力的認識,相形之下有些在野人士、統派媒體不是「恐中」過頭了嗎?呂副總統在前線辛苦作戰,有些在野人士、統派媒體卻在後方大扯後腿,難道不知道會引起台灣人民的反感嗎?

 其次,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印尼與中國有邦交關係,這次呂副總統成功完成外交出擊,絕對不是得自偶然的運氣。雖然我國與印尼沒有邦交關係,但是雙方的經貿關係卻十分密切。目前,我國是印尼的十大貿易伙伴之一,台灣在印尼的投資額約達新台幣一八○億元,前來台灣工作的印尼勞工也將近十萬人,相較於中國動輒威脅利誘,台灣更顯得是印尼的「益友」,這也是印尼朝野樂於協助呂副總統到訪的原因之一。

 台灣與印尼的經貿關係何以如此密切?簡而言之,就是台灣在過去十餘年的「南向政策」在印尼、越南、泰國等地頗有成效。台灣過去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對當地貢獻不小,連國內也為印尼等國勞工提供就業機會,這可以說為呂副總統外交出擊打下了雄厚的基礎。由此也可以看出,針對國內廠商的境外投資,與其「錢進中國」,不如「南向政策」,至少台商前往印尼投資,印尼還會協助我國官員到訪,不會像中國那樣吸納了上千億美元的台灣資金,反而用四百枚飛彈瞄準台灣。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也要提醒,政府應當從這次呂副總統的「南向首航」看到,以台灣的國家處境而言,經濟實力才是我國拓展國際空間的本錢。過去我們常說,經濟是台灣生存發展的命脈,呂副總統成功的外交出擊,就是擺在眼前的例子。試想,如果台灣本身缺乏經濟實力,無力協助印尼發展經濟,也無法提供十萬印尼勞工就業機會,這次印尼政府還會冒得罪中國的險,讓呂副總統完成外交突破的壯舉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上升,更有能力搞金錢外交,以一點三億美元收買諾魯就是一個例子,如果台灣經濟繼續向下沈淪,將來如何招架中國擴大金錢外交攻勢?

 外交是經濟實力的延長,從陳總統的「合作互助、關懷之旅」,游院長的「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之旅」,到呂副總統的「南向首航」之旅,在在說明台灣要站起來、走出去,不能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有鑑於此,政府更應積極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投資意願,全力提振國內產業,再造台灣的經濟之春。如果任由財經首長鼓勵企業、資金出走,國內產業經濟陷入困頓,不只是業者與勞工無法安居樂業,連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也會相對萎縮。更嚴重的是,如果任由財經首長將「中國化」當成「全球化」,拿台灣的資源壯大中國經濟,屆時中國更有能力在國際上封鎖台灣,台灣被逼得走投無路都不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