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18
中國連在外國的台灣人基督教會也不放過

 

2002.09.15自由時報
☉盧俊義

 在北美地區有許多台灣人組成的基督教會,這些基督教會最容易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講台語,讓許多到北美地區留學的台灣青年學子感到相當溫暖,有如回到自己的家裡一般的溫馨。因為同樣都是來自台灣,大家知道要彼此扶助、幫忙。許多地方的基督教會幾乎都成為早期海外台灣人最佳的聚集場合,教會也是六○至七○年代最容易孕育出初代信徒的地方。

 一九七○年代,因為國家局勢的不穩,從在聯合國席位被中國取代,到美國與台灣斷了正式外交關係,台灣人大量地移民到北美,基督教會也陸續在北美各地設立。但有些出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背景的信徒、傳道者,因為看到故鄉長老教會一再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壓迫,他們決定表明與台灣的長老教會保持「安全」距離而成立自己的教團,並標榜著他們只關心信仰,不談政治的事,他們說只要專心敬拜上帝就好。

 一九九○年代的台灣在國際社會舞台逐漸有了自己的空間,特別是在解嚴後的台灣,加上因為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移民歐美、紐澳地區的台灣人愈來愈多,這些所謂的「新移民」,他們多數人並不是真的去留學或是要移民,而是攜帶子女去讀中、小學,主要為的是避免大學聯考的壓力,或是因為治安不好造成的沒安全感。他們留著事業在台灣賺錢,然後帶著錢在移民地區使用。來去台灣和移民區,有如來回客廳和廚房之間的自如、方便。但這些九○年代的「新移民」,會講、聽台語的人愈來愈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更少,於是基督教會的青年團契開始有了所謂「華語聚會」。

 一九九○年代下半期,中國逐漸開放其年輕一代的人民前往北美、歐洲地區留學,大量留學生湧進各地校園。就像一九六○年代台灣的留學生一樣,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基督教會。他們在各地街口尋找寫著中文牌誌的基督教會,只要一看到,就進去詢問相關聚會活動的內容,即使是台灣人聚會的台語教會也進去。雖然不會講台語,也聽不懂,但他們都表示很願意學習,只要能敬拜上帝就好。台灣人的善良本性聽了就受感動,疼愛出外人的心充分發揮出來,為了這一兩個不懂台語的中國留學生,也派人為之翻譯,並且在聚會後的私下交談中,盡量與之講「普通話」,讓這些中國人因此感受到台灣人基督教會的溫暖。校園中馬上就一傳十、十傳百,不久之後,來參加聚會的中國留學生愈來愈多。他們從參加青年團契的「華語聚會」開始,很快地就融入了台灣人基督教會的大家庭裡,成為教會裡的一份子。

 經常聚會,自然就會與大家熟悉起來。牧師、長執們的熱心與關心,都讓這些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越來越喜歡相偕結伴到教會來,有事沒事就到教會走走看看,參加各種聚會,因為台灣人信徒看到他們缺少些生活用品時,都會主動地供給,有些東西就放在教會活動中心的「愛心箱」,只要他們有需要可隨手拿去。甚至還會多塞一點零用錢給他們買些聖誕節禮物,或是農曆年寄回家鄉去補貼家用。

 當教會宣布要舉行洗禮時,他們是成群報名要受洗,教會幹部因此歡喜萬分,因為一下子就有二、三十個年輕人要受洗。由於他們經常到教會相聚,又認真參加禮拜,一報名,就被教會接受了。一年舉行兩次至三次洗禮,有一位牧師說只不過兩年時間,他的教會就突然增加了兩百多名新進且年輕被他施洗的會友。沒有佈道會、也沒有行什麼神蹟奇事,教勢就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增長,且是遠比過去三、四十年累積起來的成果還要多出好幾倍。大家都齊聲讚美歌頌上帝的大恩,賜福他們的教會快速增長。

 牧師任期屆滿,需要舉行信徒大會投票是否贊成續聘。牧師相當自信,因為這些增加出來的新會友都是他親手施洗的,且都用心照顧有份,也因為牧師的關係,信徒們給了這些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吃、喝、穿、用都沒有缺乏過。但怎麼想也想不到,投票結果竟然是沒有達到續聘牧師所需要的法定票數。老信徒們錯愕,牧師自己也感到不解。但他不能生氣,只能默默地離開。教會不能沒有牧師,需要趕緊聘新的牧師來照顧這些羊群。沒多久,他們投票選新的牧師通過了,新牧師來自中國(有的是來自香港)。「感謝主,賜給我們一位新的牧者來帶領我們,讓我們的教會從此邁入一個新的里程。」在牧師就任的那一天,他們這樣祈禱著。

 這時,老台灣移民的信徒終於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而北美台灣人教會一間接著一間被中國留學生攻下淪陷了!(作者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