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02自由時報
◎吳麗慧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簡稱是「中國」,不是「大陸」。我常常糾正朋友:要說「咱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要說「伊去中國做生意」(不是去大陸)。有人錯愕,有人不高興,也有人說「還不是都一樣,何必計較那麼多」!
的確,「國名」和「人名」一樣,一個人可以有好幾個名字,平時不必太計較,可用筆名、匿名,甚或被叫錯、寫錯名字時,只要不涉及法律責任,都是可被接受的。國名亦同,我們向外國朋友介紹台灣時,可以用台灣、中華民國或奧運使用的中華台北,至於歐洲的朋友,我們用Formosa介紹台灣,他們可以更快瞭解台灣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和台灣的政治環境。
不過有的時候名字卻很重要。有的人雖然取了很好聽的名字,因某種原因不能報戶口,沒有法律上承認的名字,不能上學,沒有身份證,不能享有國民應享的權益。台灣在國際上的身份地位,就像一個沒有身分證的孤兒,不但不能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不能參與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當我們出國時,也常發生因國家未被承認,導致個人權益受損的情況。常出國的人,在這方面的感受特別深刻。
不久前在台北舉辦的亞洲盃女子足球賽,我們的馬市長硬是下令警察,不准中華民國的國旗進場,身為地主國的首都市長,竟然為了討好中國,引用奧運會模式,禁止自己國家的國旗在自己的國土上升起。目睹這個荒唐事件的發生,我們還能再當鴕鳥嗎?過去中華民國國格被踐踏,台灣人尊嚴掃地的國旗、國歌被禁之事件,只有在國際場合才會發生,現在已隨著兩岸交流的開展,悄悄地延燒到國內,如果我們這一代選擇逃避,中國的威脅恐嚇將永無止境,有誰願意禍延子孫呢?
台灣目前的國名─「中華民國」,簡稱也叫「中國」,因此,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只是中文名稱相同,連英文名稱 "Republic
of China"和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的意義也完全相同。這就好比是父子同名或兄弟同名一般,因會造成極大的困擾,而不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因此,如果台灣人繼續維持鴕鳥心態,自己都不願正視國名造成的問題,又如何教外國人分辨清楚而接受我們呢?
台灣正名運動是我們要擁有一個在國際上容易被分辨,被承認的國名,是每一個台灣人要拿一張在世界上可以通行無阻,可以昂首闊步的國際身分證。邀請你我共同來給我們自己,也就是給台灣一個國際上獨一無二的國名。台灣人出國時不會再有人自我介紹說:I
am a Chinese.而可充滿自信的大聲說:We are all Taiwanese.台灣教師聯盟的每一位教師,誠摯的邀請您共同來關心「咱台灣 正名運動」!(作者吳麗慧╱台灣教師聯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