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54
確立外交方向的一年

 

2003.01.11自由時報
◎施正鋒

 經過兩年多來的摸索前進,民進黨政府的整體外交戰略逐漸成型,也就是面對中國在國際社會無情打壓的情況下,全力深化對於美國以及日本的全方位關係;同時,也因為國人多年的努力、配合,加上友邦的支持,我們終於能加入稱為經濟聯合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藉著非政治國際事務的積極參與,加速擴大台灣在世界舞台的能見度。

 在戰術上,陳水扁政府的做法是強調元首╱副元首╱總統夫人御駕親征,而外交部長也頻頻出訪尋求突圍之道,甚至於各部會首長也被要求進行由點到線的相對配合。此外,由非政府組織(NGOs)打帶跑策略也嘗試著向聯合國周邊組織攻堅,譬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另外,外交替代役的初試啼聲,也開始讓國人有實踐關懷世人的具體管道。

 在台灣之所以能如此採取外交攻勢,最主要的結構性因素是美國小布希政府的全球佈局已經相當明朗,也就是說,在其以亞太為中心的全球戰略中,中國不再是伙伴,而是與美國競爭的對手,這可由美國國防部所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年度報告》(二○○二年),以及美中安全評估小組對於國會報告《美國與中國經濟關係的國家安全影響》(二○○二年)看出端倪。特別是中國在沿海部署的飛彈擺明的就是要脅迫台灣,被視為有可能採取核武而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國防部在二○○一年底公佈的「核武態勢檢討」,便直言不諱,萬一中國打算以武力解決其與台灣的紛爭,美國將毫不遲疑地使用核子部隊來進行先發制人式的攻擊。

 儘管如此,政府的外交政策仍有相當大的精進空間,特別是中國政策必須相對作配套式的規劃,否則就有相互掣肘的可能。譬如說,我們一方面要求美國出售先進的武器,卻對於資金大量流向中國幾乎束手無策。此外,開放三通不管是向台商的壓力讓步,還是企圖敷衍中國的「放屁安狗心」,或是在九一一事件以後,不少國內媒體隨著中國高唱的反美調子起舞,都不免讓美國有產生是否值得捍衛台灣海峽的質疑。

 最令人訾議的是政府涉外事務的稱呼還是拘泥於「中華民國」,對於使用「台灣」仍然有所顧忌。此外,外交原本應該是不分黨派的,不過,在野立委前往美國從事國會外交之際所持的言論,不只令人有「脫褲乎人看」的扼腕,更顯現出這是台灣住民的國家認同亟待整合。而某些媒體動輒以言論自由來掩飾其企圖讓外交突破的努力破功,完全枉顧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國人應該毫不客氣鳴鼓而攻。

 涉外單位之間作良性的相互競爭,原本是健康的,因此,外交人員與國安單位不只不應隔岸觀火,更不應該捲入派系之間的傾軋。此外,外館人員必須加強忠誠考核,以確保洩密的情形降到最低的可能。

 總之,過去是定調的一年,在新的一年,國人必須全力衝刺。(作者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