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19 自由時報
◎伊 銘
羊年吉祥,羊年更是「多事之秋」。恐怖襲擊的威脅像幽靈一樣到處徘徊,伊拉克戰爭的陰雲沉重欲滴,北韓核風暴也在一天天膨脹。因此有西方傳媒稱,作為政治大國的中國已身不由己地陷進伊拉克及北韓危機之中。其實對於中國來說,還有一場更大危機早已迫近,那就是與日本的關係。只不過後者與前兩者相較,顯得不是那麼緊迫,但是更持久,影響力更深遠。
在主戰與主和之間選邊站實出無奈
在伊拉克問題上,經過數月的謹慎評估、騎牆觀望後,北京終於表態支持法、德、俄三國立場,主張延長對其武檢時間,繼續落實聯合國有關決議。北京此番選邊站,除了說明中美兩國依然存在某種分歧外,很大部份是基於地緣戰略考慮,北京擔心美國對伊動武後介入中東所帶來的影響。反恐行動已經強化美國在世界的一極地位,北京認為此刻應踩煞車,阻撓美國在中東坐大。儘管中國軍方暗暗期待這次戰爭發生,因為他們希望透過這場可能發生的對比性極強的高科技局部戰爭,深入分析美國在新世紀的高科技戰爭形態。當然,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尤其是伊拉克的客觀利益,也是促使北京反對五角大廈攻打伊拉克的原因。
目前中國在伊拉克至少有三種利益存在,第一是石油,伊拉克的石油儲量可供開採二百年,而中國的石油只能開採二十年。中東地區已是中國重要的石油來源地,隨中國愈來愈依賴伊拉克及中東的石油,中國擔心攻伊會令美國進一步控制石油資源。第二是伊拉克的欠款,中國是近年來仍與伊拉克保持貿易關係的國家之一,但是由於聯合國的經濟制裁,伊拉克可供出口的物資有限,中國的所有順差幾乎都轉化為債務。再加上中國方面的投資及政府貸款,伊拉克欠中國的外債不在少數。倘若海珊政權倒台,伊拉克所欠中國債務有可能化為泡影。第三是一些沒完工的工程。在聯合國的石油換食品協議下,中國公司在伊拉克承包了很多工程,東方電力公司去年在伊拉克的供電改造項目,價值十億美元。戰爭一旦爆發,這些項目的完成就成問題。
北京決策者非常清楚,美國對伊拉克下如此大決心發動「倒海珊」行動,其目的不止於解決一個「邪惡軸心」國家的問題。布希要控制伊拉克的石油,眾人皆知,但這仍是手段,終極目的還是為美國的全球戰略服務。儘管北京與美國在反恐、甚至伊拉克問題上的合作,最終並不能改變中國目前是美國最大「假想敵」的戰略定位。這其實也是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閻學通所稱,北京「不想搞壞中美關係,更不願原本不太好的雙邊關係更加惡化,但目前別無選擇,北京無法支持一個壞的(動武)政策」的原因。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北京的表態是戰術運用,不意味北京一定採取強烈反戰立場,尤其當美國持續施壓之際。在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美英結盟打伊已經沒有什麼疑問;法俄突然走近,擬共同提出新決議案來牽制美英;而原本態度曖昧的中國,雖然調門一直偏向法俄,但卻並沒有與法俄共同醞釀新決議案。北京不過是在伺機而動。換句話說,中國在動武態度上仍有「相當的開放空間」,畢竟在經濟等其他議題上,北京比法、德更依賴華府。美國一旦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將迫使北京更需要搞好對美關係。
北京更擔心歷史教訓重演
正當美國準備對伊拉克開戰之際,北韓悄悄地恢復發展核武計劃,而且公開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警告美國假如不以實際行動改善兩國關係,可能會重新開始試射彈道飛彈,又指其核反應堆「數週內」就會重新投產;平壤還警告會視任何聯合國制裁為「戰爭行為」。除威嚇試射飛彈外,北韓又表示,已解開封條的寧邊核反應堆,目前有八千支可製核武級物料的核燃料棒,仍放在貯藏室,但只需「數週而不是數月」就能重新投入生產。
而在這場核危機中,無論是北韓還是美國都希望中國做出傾向性支持,這給中國帶來了難題,需要做出困難的戰略決策。到目前為止,北京除了呼籲「以對話解決北韓危機」外,幾乎沒有具體動作。華府對北京的猶豫不決感到不滿、不耐。認為中國作為與北韓接壤並被北韓視為傳統盟友,其領導層卻似對此嚴重事變坐視不理,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紐約時報》抱怨說,北韓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威脅世界和平的極權國家,原因在於一直得到中國的支持。華府官員私下告訴《華盛頓郵報》,美國對中國政府拒絕派遣特使前往平壤一事的反應,與其說是生氣,不如說是困惑。南韓官員則稱,北京根本不太理會漢城方面希望派遣特使到平壤的要求,中國不認為核武問題是件大事,北京的主要目標似乎還是幫助北韓愈來愈強大,以便牽制美日等國。
面對新一輪北韓核危機,中方並非只能束手無策,只要中方斷絕援助,北韓堅持不了六個月,就會全面崩潰。在饑荒的深淵與崩潰的邊緣,北韓基本上是靠著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援助,才勉強維持。
北韓雖然是中國的傳統盟國,但是近年來兩國關係變得微妙、難測。例如新義州特首楊斌案至今懸而未決,北韓難民在中國闖館風波持續不斷,北韓高層人物經中國叛逃事件,以及中朝在吉林省延邊地區互破間諜網,都使中朝關係變得錯綜復雜,外熱內冷。
北韓核危機對中國的戰略何嘗沒有威脅?北韓是小國家,與中國擁有漫長的邊境線,雖然迄今北韓沒有進行核試爆,但一旦實施核武計劃,任何核子試驗都可能危及中國的安全。更重要的是,日本是核門檻國家,可以隨時擁有核武器,倘若北韓擁有核武,備感威脅的日本發展核武也是邏輯必然了。北京當然希望朝鮮半島成為無核區。問題是,剛愎自用的金正日啟動核子計劃是迫使美國回到談判桌前,尋求安全感或撈取政治、經濟好處,未必會隨北京的指揮棒起舞,而中方也擔心歷史教訓重演:凡是接受過中方援助的周邊小國,最終都與中方反目成仇,北韓焉能例外?
中日之間的裂痕日益擴大勢成必然
如果說突如其來的伊拉克危機和北韓危機,使得中國陷入進退失據困局的話,那麼,對日關係則使中國外交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日本不僅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更是世界經濟大國、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日本同時也是中國的宿敵、對華戰爭的始作俑者以及「中國威脅論」的製造者。沒有一個周邊國家像日本那樣與中國存在著那麼多或明或暗的、歷史的、現代的、經濟的、文化的、地緣的、意識形態的現實衝突及潛在衝突。
遠的不說,近幾個月來發生在中日之間的摩擦就有一長串,例如瀋陽的日本總領事館遭武警入侵事件、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政府先後將釣魚島及附近的南小島、北小島等三個島嶼出租給民間、日本政府批准一家出版社把歷史教科書中有關一九三七年南京大屠殺的遇難者數目刪掉。原來的教科書把大屠殺的受害者估計約為數萬以至四十萬不等,而今卻省略不提。而每一件事可以說對中國民眾的感情造成傷害。
以瀋陽的日本總領事館遭武警入侵事件為例,儘管中方一再表示,武警是在得到日方同意下才進入館內。日方就是不相信,駁斥中國所言絕非事實。日本各大報不約而同刊登社論,指摘中方的舉措明顯違反一九六一年維也納公約中有關領事事務的規定。調查結果表明,中國武警進入領事館確實得到一位日本領事的許可,但日本政府卻拒絕承認這一點。
再以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為例,不顧亞洲鄰國反對而連續三次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小泉,稍早時候在日本國會參院答辯時聲稱,他每年都將去參拜供奉著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小泉解釋說,追究死者罪惡,不符合日本文化精神。
日本人的種種行為並非因為缺少反省意識,也不僅僅為宣洩大和民族的膨脹心態,實際上還有對中國的漠視和藐視。當然,也與中國多年來的對日政策有關。中國的對日政策,可以八個字概括之:委曲求全、毫無章法。對歷代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北京如果只會發一個不痛不癢的抗議,自然給人以軟弱之感。而當中國民間對日本的傲慢無理表示出憤怒時,北京當局則扮演滅火隊的角色。例如在今年中日發生連串摩擦、網民反日情緒高漲之際,被視為中南海幕僚的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馬立誠,便在《戰略與管理》雜誌上發表名為《對日新思維》的文章,鼓吹「中國應該擁有戰勝國的氣魄,不該對日本進行過度的追究。」先後被日本兩大保守派雜誌《文藝春秋》和《中央公論》轉載,可謂廣受日本保守言論界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