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26 自由時報
記者吳明杰/特稿
北韓二十四日發射飛彈進入日本海的國際水域,使朝鮮半島情勢更加緊繃。
北韓試射的「蠶式」反艦飛彈,是早期購自中國的「海鷹二型」(HY-2)外銷型,屬於「老一代」反艦飛彈,一九七○年代就已量產服役,後續並加裝紅外線和單脈衝導引彈頭。
「蠶式」飛彈長七點三六公尺、彈徑零點七八公尺、飛彈重三千公斤、彈頭重五百三十公斤,採用液態火箭發動機加固體火箭推進器,速度約零點九馬赫,有效射程在二十到九十公里,命中率七千%,目前共軍仍大量在中國沿岸部署這類飛彈,分固定陣地和車載機動兩種發射模式。
中國的「海鷹二型」反艦飛彈,也就是「蠶式」飛彈,其實是仿自蘇聯的SS-N-2型飛彈,也是中國出口至中東最多的飛彈,北韓也是重要買主之一。據估計,中國至少已出口約三百五十枚蠶式飛彈至包括北韓、埃及、伊拉克及伊朗等國,其中伊朗曾在一九八七年將「蠶式」飛彈部署在波斯灣口,並藉以攻擊科威特離岸石油轉運站及美國船隻,升高緊張情勢。
中國後來還出售由「海鷹」系列改裝的空射型「鷹擊」系列反艦飛彈給中東國家,其中,在九○年代前後陸續出口高達兩百枚「鷹擊一型」(C-801)及「鷹擊二型」(C-802)巡弋飛彈給伊朗,目前沒有訊息顯示北韓也曾購買這型屬於性能接近巡弋飛彈的反艦飛彈。
由於北韓的封閉政策遭受國際孤立,因此除了前蘇聯外,中國一直是北韓重要軍事援助國家。在前蘇聯瓦解後,北京幾乎可以算是平壤唯一的友邦,中國至今仍遵守一九六一年與北韓簽訂的「合作與友好互助條約」,而北韓也是中國唯一有正式軍事同盟關係的國家。
在一九九○年以前,北韓多數的武器是由前蘇聯供應,但中國在軍事援助上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殲七戰機、R級潛艦、T-59戰車,以及「蠶式」都是共軍所提供。
美國軍備管制暨裁軍署(ACDA)統計,在一九八五到一九九四年期間,中國對北韓武器出口總額達九千萬美元,其中雖無重要武器項目,不過中國一直是北韓武器零件的重要供應國,北京也無償提供北韓海軍軍事訓練。
因此,從中國過去不遵守相關國際武器擴散條約的角度觀察,目前中東和朝鮮半島緊張情勢的爆發,中國似乎也難逃過去大量出口攻擊性武器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