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74
中國對北韓的影響力

 

2003.02.26 自由時報

◎ 廖宏祥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本週一(廿四日)往訪北京並與胡錦濤、唐家璇就北韓、伊拉克等問題舉行會談。鮑威爾此行顯然成效有限,因為北京僅附和平壤的要求,呼籲美國與北韓談判,而非如美國所希望的召開多邊會議。更有甚者,北京甚至放出風聲,既然中國已不公開反對美國在北韓、伊拉克的立場,美國應就軍售台灣事宜對北京讓步。一向自認是北韓老大哥的中國,在此次北韓核武危機中,卻數度表示自己對於北韓的影響力很小。事實上,儘管中國對北韓每年仍有約兩億美元的援助,佔中國對外援助的半數以上,但中國對北韓欠缺影響力並非空穴來風。換言之,中國並非是「不為」,而是真的「不能」。

 由於對社會主義路線的堅持,北韓自一九九一年起即不斷批判北京為「修正主義」,使雙方關係因而疏遠;再加上韓戰世代凋零,中國與北韓間的革命情感不再,昔日親密關係日益消逝。另一方面,中國在二○○二年是南韓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據韓國產業資源部和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發表的調查顯示,在中國的南韓公司有六十%獲得成功,且有六十一%投資在研發方面。事實上,韓國公司目前正把中國作為「第二類產業前線基地」。中國與南韓自建交以來,雙方的經濟往來日益密切,這些因素導致中朝兩國關係逐漸低落。近年來,東北亞局勢變化迅速,各國外交行動接連不斷,但中國和北韓的關係反而趨於冷淡。首先是北韓領袖金正日訪問莫斯科,接著日本首相於去年九月中旬訪問平壤,同時兩韓關係也進一步解凍(如兩韓鐵路開始動工),甚至美國也有高官訪問北韓。在這些涉及朝鮮半島與美日中俄四大國互動的戲劇性發展中,唯獨北京與平壤之間並無重要來往。甚至去年九月底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慶祝國慶時,中國卻違反歷史慣例地首次沒有派高級代表團訪問平壤。

 尤其甚者,自去年以來,中國境內頻頻發生北韓難民進入外國機構避難的事件,而這些難民後來並沒有被遣返北韓,北京處理這些事件顯然讓平壤相當不滿。日前雖有北韓議長崔泰福訪問北京,但其目的是出席亞洲議會和平協會執行理事會,並非兩國政府特意安排﹔同時,中國領導人僅有李鵬以地主國主席身分會見北韓來賓,而其他重要領導人則完全未安排會晤,跡象顯示雙方關係仍未好轉。值得注意的是,在北韓宣佈於靠近中國的新義州設立經濟特區,並任命荷蘭籍的中國人楊斌為特區首長之後,中國警方卻突然拘留楊斌,至今尚未恢復自由。此點可說是中國對北韓的當頭棒喝。

 很明顯地,如果中國沒有能力處理北韓問題,將會損及美中關係和其對區域安全的影響力,並會傷到中國的大國形象,特別是對朝鮮半島的發言權。但如果中國想在此次事件中有所發揮,則北京就必須對平壤作出一些讓步。在此情況下,北韓等於是正為中國製造麻煩,並強化其對中國討價還價的能力。中國與北韓關係的低落,可能是因為北京領導層權力交替,使中國的外交決策效率相對降低,但亦顯示中國越是融入國際社會,越須遵從國際規範,不再能以大國、強權的態度為所欲為。美國也很清楚,北京對平壤的影響力日漸減小。鮑威爾在北京僅停留半天隨即轉往漢城就是一證。在此客觀的環境下,華府豈有就軍售台灣事宜對北京讓步之理?

 基本上,朝鮮半島的非核化才符合整個地區各國的利益,如何以和平的方法解決北韓核武問題,目前已決定交由聯合國處理,希望透過國際間的談判來製造長久的和平。以和平、協商、多邊方式來解決紛爭的普世價值正日益形成,我國之所以爭取加入聯合國,其部分原因也正是基於這種國際趨勢。(作者廖宏祥╱台灣和平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