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28 自由時報
◎陳儀深
九○年代行政院的二二八研究小組,把官方交付的二二八檔案轉給中研院近史所,隨後整理出版成六冊「資料選輯」,這批資料與先前廈門大學出版、台灣稻鄉出版社翻印的資料集,以及人間出版社出版之南京二檔館收藏的相關史料,都是近年來二二八研究的必備工具。二○○○年政黨輪替以後,新成立的國家檔案局籌備處(今名檔案管理局),更動員許多歷史學者分組赴全台各地訪查檔案,這一番地毯式主動搜索的成果,如今大都數位化成為檔管局網站的服務項目,並且自二○○二年起由國史館陸續出版紙本,截至最近為止已達十二冊之多,對學者言堪稱便利。
為了對扁政府這項「政績」鼓勵肯定,筆者雖未完全細讀新出土的史料,仍願將瀏覽到的重點,印證已知的史實作為今年二二八的紀念文字。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日,情治單位的葉秀、張鎮呈給蔣介石的一份報告,描述當時台灣的全部兵力,除原有空軍地勤人員及要塞守備部隊外,計有一營特務、五營憲兵以及廿一師全部(五個團,一個團約二千多人);然而這是兩次增援的結果,第一次包括由福州來台的兩營憲兵、由上海來台的廿一師師部以及廿一師第一四六團,第二次包括由福州來台的憲兵一營以及由連雲港來台的廿一師一四五團。值得注意的是,三月十日恰是蔣介石在南京「總理紀念週」首度公開發表有關二二八談話的日子,該篇講詞把派兵原因歸諸三月七日處理委員會提出卅二條越份要求所致,明顯不合事實,這兩批搭船艦來台增援的軍隊不是天兵天將,不可能在兩天之內說到就到,而是更早在柯遠芬一再保證中央不會派兵的時候,就已下令增兵。
其次,這篇報告描述處委會內部引起分化,計為蔣渭川等要求獨立自主之大台灣主義派,以及王添 、王萬得等民盟奸偽派,蔣退出處委會之後另以自治青年同盟之力量與處委會對峙;像這樣濫用台獨、奸偽標籤的手法,與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三日美麗島人士被捕後,被分成「台獨」、「共匪」
兩類進行偵訊的情況類似。於此,二二八事件遂與美麗島事件產生某種意義的連結。
三月九日再度戒嚴,一般注意的是軍隊掃蕩鎮壓、綏靖清鄉,但從「高雄中學檔案」可知,長官公署教育處要求各中等以上學校學生,須於特定時間內撰寫表白日記,內容包括二月廿八日至三月十三日間與何人在一起?談些什麼、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曾參加何種集會、何種隊伍?會議中哪些人發表意見?所見所聞所行的感想?(上篇,明日續)(作者陳儀深╱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台灣北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