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87
回歸史實,迴向本土

 

2003.02.28 自由時報

◎葉海煙

 二二八,一個永恆的數字,它的背後滿滿是台灣人的血淚。而如今這整座島上可以和「二二八」相牽連的人事物正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地露出頭來。其中,甚具代表性的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就坐落於二二八紀念公園內)頂著一連串「紀念」的字眼與全民的歷史記憶,卻竟引來莫大的爭議。在此,且不提當初經營權移轉所引起的風風雨雨,就以它最近舉辦的活動為例,便可見爭議並非空穴來風;「二二八事件紀念電影展│從對立到融合」上演的五部電影:「黃帝子孫」、「街頭巷尾」、「宜室宜家」、「茶山情歌」(客語片)和「天馬茶房」。其中,祇有「天馬茶房」和二二八事件有直接關聯。另,「紀念二二八和平演唱會」(九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請來國內外的流行樂團和知名歌手,他們完全和「二二八」沒有干係,當然也不知「二二八」為何物。如此,又何「紀念」之有?

 在此,筆者無意探究這座二二八紀念館的主事者究竟是存什麼心態,而只想就事論事,談談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館實際上可以發揮什麼樣的社教功能。首先,是那棟建築物既以「二二八」為名,便理當以「二二八」為主軸,展開相關活動的籌辦以及相關史料的研究與展示。如今,二二八事件的史料和檔案正大量地重見天日,這也就是二二八紀念館的大好時機,主其事者又如何能不運用來自官方與民間的資源,做一系列的活動規劃;甚至在展出內容上,也可以做各種相關「主題展」的設計。當然,對史料的解讀,以及對相關人物的歷史定位,依然有事涉敏感的顧忌,我們在相當程度上可以有所諒解;但在莊嚴的歷史殿堂裡,卻絕不容許輕率的污蔑,更不允許丑角般地戲弄那些為歷史捐軀的人們。因此,對這麼一座紀念館,我們期待的就只有這八個字:「回歸史實,迴向本土」,而史實和本土的相互結合,便是全民歷史教育的契機,這又如何能被「二二八紀念館」所摒棄? (作者葉海煙╱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