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89
除了紀念,還欠缺甚麼?

 

2003.02.28 自由時報

◎楊振隆

 二二八的發生屆滿五十六週年,似乎全台各地對二二八事件都有在做些彌補缺憾的工作。連中央政府也持續地開放國家檔案,元凶呼之欲出,而金錢補償、紀念儀式、國定休假日,政治上的所謂救贖動作也做足了,公義與和平應該越來越貼近了吧?但是,為什麼做為二二八後代的我們或者是以台灣人的立場來說仍然感到有所缺憾而無法平息心中的痛。這些所謂救贖的動作,對二二八家屬而言並不是頂重要的。二二八家屬沒有必要老被塑造為暗夜哭泣的苦情角色,只會被動地等待陽光。二二八可以是奉獻的、是積極的,是台灣啟動新生命的開端。台灣經過二二八事件的浴火重生,建立自己的歷史觀與認同感,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不必再受外來政權的剝削與宰制。因此二二八所代表的歷史意涵正是前總統李登輝所說的建立台灣主體意識、確立台灣國家認同。而二二八除了紀念以外,所欠缺的就是這些。

 從二二八事件開禁以來,二二八從運動變成活動,且除二月底的紀念活動外,鮮少再被提起以免碰觸族群傷口、妨礙族群和諧。因此,歷史教科書中仍然輕描淡寫或隱晦不明。連紀念活動也在愛與包容、寬恕與融合等溫暖、感性的包裝下予以淡化,甚至曲解、誤導。二二八的部分家屬竟然也背書這種故意矮化、邊緣化的紀念活動,只因為受到所謂「尊重」,其實是一種愚弄,是掌握權力者的操縱伎倆而已,二二八家屬自己就傷害了二二八的真正意涵,遑論其他長期被蒙蔽的民眾。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的參觀活動中就發生這樣的事:一群國中生的校外教學活動在參觀後的感想居然是「日本人太可惡了,殺害這麼多我們的台灣同胞!」二二八干日本人底事?台灣就是這樣一個沒有歷史感的地方,在大中國意識形態的教育下,關係到中國人惡質本相的事物都可以模糊、和稀泥。歷史真相當然不可能期待有澄清的一天。(作者楊振隆╱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