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12
美國的霸權之後

 

2003.03.04 自由時報

◎王崑義

 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戰事,拖延到現在恐怕是打不成了。

 國際間除了反戰派國家立場仍強硬之外,北韓、義大利等國已經表態要接納海珊,讓海珊「提前退休」,以塞住美國興兵的藉口。另外,伊拉克也開始自廢武功,主動銷毀部份薩姆二型飛彈,避免落入美國的口實。尤其是土耳其國會不願「借道」,美國想要開闢「北方戰線」的希望顯然要落空。因此,美國如果執意要違反國際潮流而開戰,恐怕會加速美國霸權的隕落。

 然而,如果美國就此罷兵,全球地緣戰略又可能如何發展呢?這應該是世人最為關切的事,這裡可以從幾個面向來加以探討。

 一、從杭亭頓發表「文明的衝突論」以來,美國即一直想要在歐亞大陸的南線,開闢一條戰略線,以阻斷杭亭頓所稱「文明斷層線」上的衝突。這條線剛好從北非、中東、西亞、南亞到東南亞,這之間美國較為棘手的國家除了伊拉克外,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等三國,在反恐戰爭中已經做了根本的解決。因此,除非是海珊能下台,伊拉克徹底歸順於美國,否則「文明斷層線」仍會是未來全球最大的火藥庫地區。

 二、如果美國不戰而退,原先在聯合國內反對戰爭最力的法、德兩國,在未來國際事務的發言權勢必大增;相對的支持美國最力的英國,聲望必然大降,這可能使北約的權力運作出現變化。也就是說,若北約的發展傾向於歐陸化,美國傳統戰略上對歐亞大陸權力的不信任感,想必會增強,未來美國的「圍堵戰略」如何持續,將攸關世局的發展。

 三、北約東擴所要納入的東歐國家,有些是站在美國這一陣線,如果未來北約被法德所操控,這些國可能被邊緣化,讓原先憂心東擴後會形成權力失衡的俄羅斯,反過來有運作的機會,歐亞大陸的局勢必然更加複雜化。

 四、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從「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後已經大為強化,尤其是俄國總統一直心繫「防禦軸心」的成立,如果兩國最終走上聯手之路,全球的戰略版圖勢必變成美英─北約(法德)─中俄等三強鼎立的態勢,改變美國作為冷戰後唯一超強的局面。

 五、在美伊衝突結束之後,北韓「搗蛋」的問題,可能馬上變成美國急欲解決的難題。雖然九一一事件以後,美國已經逐漸進行「戰略東移」,但總還是受到伊拉克之事所牽絆。如果美國把北韓的問題提上首要的行動,東亞勢必變成一個新的戰場,它所牽動的國家,幾乎都是敵意仍深的國家。因此,希望藉由各國聯手建立一個「合作安全」的機制,恐怕難以實現,這也是為何「富比世」會把台海、日本、兩韓的問題,列為重要的火藥庫地區之因。

 事實上,在危機的時代,戰爭可以改變世局,不戰爭也可以讓世局改變,前者如二次大戰之後,後者正如柏林圍牆的倒塌。因此,美國對伊拉克的行動,戰或不戰,都可能影響世局的變化。

 作為一個「火藥庫」特濃地區的國家,台灣在美國的霸權之後,顯然需要尋求新的安全機制,才能確保自身的安全。 (作者王崑義,戰略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