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13
一本剖析中國現狀的書

 

2003.03.05 自由時報

☉鄭欽仁

 中國自鄧小平提倡改革、開放以來已有二十四年;但中南海的統治集團忽視政治與社會的改革,只著重經濟。

 經濟上,沿海省份有「先富」的特權,照顧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方的經濟發展,也因此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生態破壞、人口壓力,以及貪污腐化、道德淪喪。富有階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共產黨的幹部和子弟,共產黨早已是有錢人的黨。

 中國大肆宣傳「經濟成長」,也是「世界的工廠」,對台灣有蠱惑和吸金作用,但台灣的媒體罕有對中國真相深刻的報導,更缺乏擲地有聲的論著發表;名勝古蹟,霓光獵影,代替了對現狀的認識。

 因發表一篇論文而遭禁書的中國經濟學家何清漣認為,西方的研究者對中國社會的了解落後五至十年;原因出於語言的障礙,以及中國當局對資訊的操作而不能有正確的消息入手,或出於欠缺長期滯在中國的實際經驗,以及對中國的利害關係之考慮。翻譯何清漣著「中國的陷阱」一書之井臣之助感嘆的說:「友好易,理解難」。

 台灣有許多人對中國的了解常出於「一廂情願」,真正能用心去面對現實者少;因此,有一讀「中國的陷阱」一書的必要。

 據井氏的說法,何清漣生於一九五六年,父親是湖南省邵陽的醫生,在湖南師範大學專攻歷史學,後在上海復旦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曾在兩個大學執教,之後經歷共產黨深圳市委員會宣傳部、「深圳法制報」的記者,也曾經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中心的特約研究員。

 十歲時,遭遇文化大革命,家產被造反派沒收,甚至過冬不能沒有的棉被與衣服都被劫掠。

 何氏的著作在一九九六年完成,在中國大陸與十四家出版社交涉,沒人敢出版;一九九七年九月以「中國的陷阱」為名在香港出版。翌年一月,將敏感的部分刪除,改名「現代化的陷阱」,由北京的今日中國出版社出版。

 作者在二○○○年三月發表有關現代中國的社會構造變遷的總體分析之論文而觸怒當局,「中國的陷阱」遂成為禁書,而作者本人也遭二十四小時的監視,於二○○一年六月逃到美國。

 「中國的陷阱」將譯作英文出版,因此增加新材料。日譯本是根據新增修的版本而譯成者,由井臣之助與中川友兩人分擔翻譯工作。原著有註釋,日譯本又附加「譯註」,故有獨到之處,但也有經作者的同意而刪除者。其第十一章即是觸怒中國當局之「社會構造變遷的總體分析」之論文,為中文本所無;據譯者井氏的說法,「總體分析」是研究中國改革開放方面的創舉。

 何氏的見解深受國際上研究中國問題的人重視,台灣能閱讀日文的人對她並不陌生,在今年二月的「正論」有對她的專訪,在另一「Voice」刊物上有她與中嶺雄教授的對談;希望台灣的出版界能夠出版其著作,以增進國人對中國問題的了解。 (作者鄭欽仁╱台灣歷史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