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16 自由時報
歷史的對照與省思,最能令人了解事物的本質,分辨善惡黑白,讓人走向光明之路,避免重蹈覆轍,以及悲劇的發生。民進黨黨政高層昨日舉行民進黨創黨元老費希平的追思會,在今年二二八事件紀念日當天,多數解密的美麗島事件檔案也同時展出,讓人重新回顧台灣民主運動發展的艱辛過程,了解民主之得來不易。與此同時,海峽兩岸卻遙相呼應,共同推出封建王朝的政治大戲,此岸特定人士藉著故總統蔣經國逝世紀念日,企圖掀起懷舊復古風,竟然將威權統治、白色恐怖的年代,美化為「充滿希望的日子」,而彼岸的中共政權也由全國人大「選舉」胡錦濤為國家主席,完成欽定式的權力交班。
人稱「費老」的費希平,雖然身為不必改選的「萬年立委」,本可與統治集團相濡以沫,成為既得利益階層,參加權者的饗宴,然而誠如陳總統所言,他卻能夠「超越省籍與族群的藩籬」,「本著公義、良知,言所當言、為所當為」,而得到台灣社會的肯定與尊崇。費希平不但明辨是非、急公好義,更重要的是,他追求民主與人權,在歷史關鍵時刻,總是站在正義公理的一邊。在雷震因為籌組反對黨而身陷囹圄時,費希平是少數敢於仗義執言的政治人物;而當民主運動風起雲湧之際,費希平更不畏權勢,投入反對運動,不僅在街頭演說與國會問政上,為民主呼號,又以外省族群的身分,成為民進黨「建黨十八人小組」成員,且以一票之差,差點當選民進黨創黨主席。
美麗島事件檔案的展出,更令人深刻體會,民主「絕不是天上掉下來」,必須經過打拚與奮鬥,不畏威權統治的鐵拳,犧牲奉獻,才可能爭取到民主的實現。然而,當民主已經變成事實之後,過慣民主的人,以及未經威權統治歲月的年輕人,往往不知民主的可貴,也不知人權與自由受到壓迫時,那種日子是多麼可怕恐怖與絕望。所以,特定政黨要人們去懷念兩蔣時代,並且一筆抹銷李登輝民主改革的功勞,甚至為李登輝主政貼上「黑暗時代」的標籤,此種行徑無異於要現在的中國人民懷念歷史上最大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既顛倒是非黑白,更是愚不可及。令人憂心的是,這種「以古諷今」、「法先王」的復辟思想,正趁著台灣經濟不景氣,人心空虛無助之際,欲挑起人們對民主的失望情緒,以達到顛覆民主的目的。
事實上,將民主與無效率,以及無法解決經濟問題畫上等號,而威權則是有效率,可以帶來經濟成長的錯誤思想,正成為台灣社會的一股逆流。這種錯誤思維不僅影響國內的政治生態,更對兩岸形勢造成負面衝擊。現在一些統派媒體拚命美化中國,鼓吹企業去中國投資,煽惑學子到中國留學,編造求職者非到中國找工作不可的假象,諸如此類的奇談怪論,立論的基礎無非就是民主政治不可取,只要經濟能夠發展,就算是威權統治也可以接受。也就是說,統派所掀起的的中國熱,其實是一種「只要肚子,不要民主」的思維,是一種退化論的史觀。這種思維包含二個主要錯謬觀點:一是民主絕非無效率,更不是造成經濟發展的障礙,而專制獨裁也不是推動經濟成長的不二法門;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前景亦非如統派所宣稱的「無限好」,它只是在發展初期大量引進外資,靠資金堆砌起來的金字塔,隨時可能崩塌。
首先,實行民主,並非台灣當前遭逢經濟困境的癥結,台灣之所以成長趨緩,是由於國際大環境不景氣與台商外移所致。威權也不是促進經濟成長的萬靈丹,有些威權國家在經濟發展之初,成長相當快速,如當年的台灣、南韓與今日的中國,但是也有專制國家,經濟始終落後,如古巴與北韓,反倒是世界最繁榮富庶的國家,幾無例外是民主國家。可見台灣社會暗藏的威權復古逆流,背離了文明社會發展的軌跡,懷念舊時代,只會帶來民主的倒退,並無助於經濟的復甦。再者,中國在推動改革開放之前,原是赤貧社會,經濟發展的比較基期較低,因此經濟引擎略微加溫啟動,其成長速度就會令人大感驚訝。尤其,中國低廉工資發揮強大的磁吸作用,外資爭相湧入,光是去年一年約有五百億美元外資進入中國,是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吸金大國。一年五百億美元資金湧入中國,不論是設立工廠增加中國的就業機會,抑或從事建設,所能增加的經濟成長率就相當可觀。但這種主要靠資金,而非靠生產力的提升與制度變革,所營造出來的經濟成長現象,倒底能夠持續多久,會不會泡沫化,以致引發類似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危機?這是相當令人憂心的問題。
「威權復辟」不但會使台灣民主走上回頭路,更將導致台灣經濟繼續向中國傾斜,陷入一個深不見底的經濟黑洞。經過民主運動先行者的打拚,台灣民主今天始能開花結果,因此在緬懷民主運動發展的人物與歷史之際,我們更要戳破「威權時代值得懷念」與「中國前景無限好」的神話,激發國人認同台灣之心,全民一起拚經濟,如此一定可以再創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