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265
調整外島戰備 兩國論後已醞釀

 

2003.04.14 自由時報

☉記者鄒景雯╱特稿

 調整外島防衛戰備的思考,早在前政府時代就已經在決策階層醞釀評估之中,據了解,前總統李登輝提出兩岸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政策宣佈後,中國曾經鎖定我某外島作為反制報復的標的,當時的國安會秘書長殷宗文即向當局提出轉化外島為國際和平中立區的構想,然因次年總統大選、政黨輪替而未接續著手施行。

 一九九九年七月九日,李登輝率先提出兩國論後,造成對岸領導當局極大衝擊,共軍一度企圖軍事攻擊我某外島,以壓制日益升高的獨立聲浪,並發動漁船包圍烏坵進行心理戰,情勢相當緊張。

 當時的總統府秘書長丁懋時奉李登輝之命前往美國磋商,據了解,美白宮國安主管曾主動對外島守備表達關切,還特別詢問萬一對岸瞄準外島發動戰事,台灣能夠支撐多久?並當場允諾派遣軍事專家來台協助提供諮商。

 當時,我國安、國防體系戒備應變之際,曾就台灣安全的大戰略進行檢討。一個由國安與軍方人員共組的小組認為,外島距台灣本島遙遠,較接近中國沿海,一旦成為交戰區,馳援守軍將相對弱勢,不僅在各島維持軍力須考慮成本效益,尤其極易淪為對岸反挾持的目標,造成台灣更大的防衛壓力。

 據了解,小組設想的外島撤軍概念,並非消極性的撤退或撤守,而是十分積極的將外島中立化、終戰化,透過各種配套措施與作為,引進國際勢力與資源,一方面更為確保外島的安全,一方面減少國家的軍備支出,並且加速帶動外島的建設與繁榮,具有多重戰略目的。

 上述想法經呈報殷宗文,甚獲軍旅出身的殷秘書長共鳴,並向當局提出,不過當時政府正處危機時刻,首要課題是如何將兩國論的衝擊降至最低,因此主要動作多為全面降溫,並無暇進行此一長遠性的戰略部署;同時外島撤軍議題極其敏感,在次年即將總統大選的政治氣氛下,時空背景也不太適合,因此連提上總統主持的國安會議討論都沒有。

 兩千年三月,總統大選一舉改變了台灣的政治生態,國民黨政府在震驚之餘等待交接,國政進入看守狀態,調整外島戰略部署的構想因此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