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23 自由時報
☉中
嶺雄
美國攻打伊拉克,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但並沒有盡到應該的責任。中國只是把國際情勢加以操縱,使得對自己的世界戰略有利展開,就「北韓問題」而言,中國以社會主義友邦的立場,也沒有表示具有責任的態度。從這一點看來,國際社會還不能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可靠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曾自行表明要走向大國外交,並且決心成為二十一世紀之大國,但是這次中國的表現,卻異常狡猾。另一方面,中國似乎把國內不安定之要因,尤其對維克魯族所發動的東特魯基斯坦共和國民族運動則利用這個機會加以抑制。最近在人民日報上,常常出現「東突恐怖」則可資佐證。因此在亞洲的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既然未充分負起責任,美國與日本所簽訂之日美同盟關係形成非常重要。另加上台灣位於東亞,其任務也更加重要,就是說,現在只得期待日美同盟關係加上台灣要充分負起亞洲安全保障問題的責任與任務。在日美關係大基軸上,台灣如何加入,當然不僅對日台關係,也對美台關係引起很大的國際政治要因。
去年秋季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大會,以及今春舉行的第十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二次政治祭典,我們看得出,中國政治改革已愈離愈遠,雖然有世代交替的口號,但是江澤民的軍事獨裁反而更為加強。第十六屆大會,將毫無內容的口號連續呼喊。江澤民還是沒有把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寶座讓出來。
中國依然維持獨裁體制,因為在國內仍有各種矛盾與危機,而這些問題將愈來愈嚴重。因此中國領導階層對二○○八年的北京奧運、二○○九年三峽水壩之開通、上海重慶高速公路之完成、二○一○年上海博覽會之活動,將以國家主義為中心,全力邁進大中華民族主義之大道。同時,二○○八年至二○一○年左右對中國將碰到非常危險狀況。能否捱得過去?很難說。
也就是說,對台灣而言,再也沒有時間的選擇。換言之,到了那時,台灣將形成怎麼樣的國家?例如,憲法是否修改、國號是否變更、進而台灣如何鞏固認同,能否鞏固「國家認同」?這些問題在下一次總統選舉時又怎麼變?再說李登輝這位偉大政治家還具有影響力,在這位領袖健在之前能否打開台灣下一次要走的路?台灣現在就站在這個關頭。
因此我認為留給台灣的時間並不多。從現在起數年吧。台灣要下大的決心,能夠打開新的未來的話,台灣與中國即可成為另一種如美國與日本共享世界自由民主,這是非常可能做到的。但是這種選擇必須大家一致團結才做得到,否則今後二十一世紀的大陸免不了混亂,大陸的混亂將台灣捲入,台灣的未來也有可能失掉,這是我的推測。
我剛才說「留給台灣的時間並不多」。理由是二○○八年在北京舉行奧運為止,中國採取武力攻打台灣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所以,台灣要做新的選擇的話,就要在二○○八年的奧運以前採取行動。在奧運之前,中國如果用武力攻打台灣的話,必然遭遇全世界的批判,故其可能性非常低。
鞏固認同
台灣新的選擇就是確立台灣認同,或者把這個部份摸糊不清而維持現況。假如維持現況,二十一世紀在台灣的人,在模糊不清之情形下過日子,且在國際社會中得不到充分的承認。問題在於台灣是成熟的社會,其兩千三百萬人能否這樣繼續下去呢?這是台灣人自己的問題。
二十一世紀市場經濟將更加擴大,民主將變成非常重要,如果台灣所作的選擇,是徹底實行民主。
不做這樣的選擇,而僅作維持現況時,將產生各種問題,比如,以本人現擔任國際事務總長的亞洲太平洋大學交流機構,最近有國際壓力主張將讓中國加盟並且將理事國又是創立會員國的台灣改為「中華台北」。我當然予以拒絕。這種大學之間學術的事都已產生問題了,今後能不能再忍受下去?「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社會中能否活下去?我非常擔憂。
最後我想談一談「認同」的問題。在日本找不到與identity相同的譯詞,至現在仍以片假名英語來表達。我也擔任中央教育審議會委員,最近整理了教育基本法改正案最後報告,對identity一字,則譯成「成為日本人」。
就這一點,台灣的人真了不起,能發現「認同」一詞。identity這個字包括言語、文化、歷史、地域等各種的認同。當然「認同」一詞會變化的,舉例說,台灣的人普遍講閩南語,但是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對閩南語有所認同,有人把北京語當作國語,也有人認為客家語是母語。如果分得太鮮明的話,國家就難辦了,甚至會加深對立關係,把它超越過去,所謂「台灣人」的新認同似在形成中。
相對的,在中國大陸有沒有在台灣所說的「認同」,就是說,有沒有培養認同的基礎呢?我認為根本沒有。在那裡唯一有的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一元中華思想而已。其差異繫於那個國家或社會有無未來大有關係。
(下、全文完)(作者中
嶺雄╱前東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鍾振宏譯自日文「問題與研究」五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