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03 自由時報 
「中國」必須被重新解讀

 

☉葉海煙

  目前兩岸問題和平至上、對等第一。陳水扁總統日前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提出「一個原則,四大議題」,而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和平的原則。陳總統並強調,在一個和平原則下,可以進行最符合雙方利益的談判,如果對岸不提「一中」,那麼我們也就同時可以不提「一邊一國」,如此用心,如此坦誠,應該算是陳總統勝選之後雍容大度的一次表現吧!

  不過,我們如此策略性地將「國家定位」在兩岸談判之際暫時予以「存而不論」,絕不是所謂的「擱置主權」,因為任何「國對國」或「政府對政府」的對談如果不是無效的話,便須雙方都有其合法的代表性,甚至都是某種意義之下的「國際性」主體,特別是在陳水扁總統是台灣全體人民合法選出來的領導人的前提下,與對岸的任何互動,也必須是在「台灣作為一個國家」的基礎上展開,只是為了方便,甚至便宜行事,而有辱國格,相信這絕不是陳總統與兩千三百萬人可以忍受的事。

  心照不宣,也同時心裡有數,心中有個底,這理當是我們「這一邊」(「國」字可以暫時放下),所必須有的主觀的準備,而在我們面對「那一邊」的時候,有一件事顯然特別重要:那就是對「中國」的解讀必須極為審慎。休管國際間的各種裁奪,我們自己是不能沒有一套攻守策略,而在攻守之間,是不容「中國」不斷地借屍還魂,以諸多歧義來混淆視聽,甚至傷害我們自己必須「心同理同」的共識。

  對此,我們是不能不以國家意識為矛為盾。不錯,我們的「國家」形勢依然嚴峻,但經過這一次總統大選,我們看到一個穩定的「過半數」已經出現,而且在逐漸增強中。面對「中國」,我們是已經有主觀的實力來做直接而有力的表述。而不管對「中國」有多少種解讀的方式(是「經濟中國」?是「政治中國」?或是「文化中國」?)我們都必須釐清「中國」和真實台灣的關係。

  此地,是有人自認為是「中國文化的繼承人」或是所謂的「炎黃子孫」,這些「自我認同」自有其合理的範圍,但它們卻絕不能凌駕於我們都應自許的「台灣公民」的身分之上;而既然我們都是「台灣公民」,便都必須在台灣的「國法」之下依法行事,同時對外發聲,對那代表十三億人口的國家表達「另一邊」的立場和看法。(作者葉海煙╱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