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04 自由時報 
連戰造就了民進黨

 

 ☉陳茂雄

 依臺灣的政治生態,中國國民黨應該可以執政百年以上,但政壇上出現了宋楚瑜與連戰,使民進黨有機會取代中國國民黨。臺灣人本來就缺乏國家觀念,長期來又接受外來政權統治,使多數臺灣人只追求利益,不重視社會公義,日治時代,有不少臺灣人沒有想過脫離殖民統治的問題,只積極巴結日本人,中國國民黨政權統治臺灣時,多數臺灣人還是積極巴結中國國民黨權貴。當時中國國民黨屬獨裁政權,蔣家掌控萬年國會,人民也不能直選總統,連臺灣省長及北高兩市市長都沒有開放民選,只有地方小型選舉讓臺灣人參與。長期居弱勢的臺灣人遇到這些「雞骨頭」就大家搶,也因為搶「雞骨頭」而使各地區形成派系對立,各派系均爭相巴結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也成功的收編全國各派系,擺不平的地區就形成黨外勢力。當時的黨外勢力有一部分人是為政治理想而奮鬥,但也有一部分屬派系鬥爭敗陣下來的人,整個黨外勢力乃相當薄弱。中國國民黨收編了絕大部分派系,而且以「互惠」為整合組織的基礎,因而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

  李前總統接掌政權之後,由於政治民主化,因而產生本土化的政權,國民黨也隨著本土化。雖然臺獨運動人士將李前總統所領導的中國國民黨視為外來政黨,但絕大多數臺灣人還是將它當作「溫和」的本土化政治勢力,其特色是只擴展政治版圖,將政治意識模糊化。依當時的臺灣政治生態,中國國民黨是可以延續百年執政,但巧的是政壇出現宋楚瑜,他不能接受連戰排在他前面,因而違紀競選。宋楚瑜利用臺灣人追求特權與利益的心態拔了不少中國國民黨的樁腳,因而形成一股相當大的勢力,可是他由親李登輝的角色變成反李登輝,所以在政壇上也由「本土化」變成「反本土化」,雖然他的政治手腕高明,捲起一股相當大的勢力,但也刺激臺灣意識的凝聚,所以抵制他的人也相當多,這些「反宋楚瑜」的人就從「棄連保扁」或「棄扁保連」擇一推動,最後因民進黨造勢成功,加上連戰背離本土化,所以出現「棄連保扁」。

  民進黨執政之後,遇上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加上在野黨立委的杯葛,顯現出政局不穩定的氣息,造成多數人消費意願降低,消費市場的蕭條更造成失業率竄升,對民進黨傷害相當大,加上媒體的炒作,民進黨要繼續執政是相當難。綜合而言,民進黨的聲望是降低,但這次總統大選得票率卻不降反昇,其原因是中國國民黨的策略錯誤,使民進黨執政的壽命得以延伸。以前多數中性選民唾棄中國國民黨是因為他們認為該黨腐化,但在二○○○年中國國民黨下野,脫掉「腐化」的包袱,憑其龐大的組織,加上民進黨聲望的滑落,所以屬國內實力最強的政黨。宋楚瑜失去了公家資源,又不是高官,已不能以滿足臺灣人追求特權與利益的心態來擴張其政治版圖,所以他的政治勢力已一落千丈,二○○四年的總統大選若呈三足鼎立,泛藍營必定出現「棄保效應」,而且是「棄宋保連」,民進黨難逃下野的命運。可是泛藍營迷信只要他們整合成功,加上媒體的助陣,必定可以拉下民進黨。只是藍綠對決卻形成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對峙,刺激臺灣意識的成長,民進黨的聲望雖然降低,但由於臺灣意識的成長,使民進黨的得票數不降反昇,加上媒體人對槍擊案扭曲事實以及刻薄的評論使民眾反感,媒體對泛藍營而言,可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本來民進黨的實力不足以延續執政,可是因為連戰策略錯誤,使陳總統得以連任。中國國民黨若是以在野的身分重整旗鼓,拋棄腐化的包袱,回頭與民進黨爭臺灣意識的票源,因其組織的龐大,加上民進黨聲望的衰退,四年後民進黨要繼續執政還是相當難。可是中國國民黨敗選後,沒有辦法接受失敗的事實,訴求一直在變,以「想像」取代「證據」,民進黨則低調處理,嚴厲約束泛綠支持者反制,所以在中性選民眼光中,覺得泛藍營是無理取鬧,而民進黨卻是受害者,所以政治版圖起了相當大的變化。

  最嚴重的是中國國民黨被一些不認同臺灣的中國法統勢力牽著鼻子走,先發動群眾再來找理由,設立「民主廣場」,卻追打聲音不一樣的人。當年民進黨是為追求民主而發動群眾運動,為公益而爭,與私利無關,但還是有很多民眾相當反感,因為他們沒有政治意識,只覺得民進黨擾民,甚至於是暴力。政治民主化之後,群眾運動更變了質,絕大多數是為了私利,與公益無關,所以對群眾運動反感的人愈來愈多。這次總統大選之後,中國國民黨將群眾運動當作「仙丹」來服用,不知道它已變成「毒藥」,而且是劇毒,因為泛藍營的群眾運動提不出讓中性選民可以信服的訴求。

  中國法統勢力本來就不認同臺灣,寧可讓中華人民共和國來統治臺灣,也不願意臺灣產生本土化的政權,他們聲音大,動作劇烈,可是終究是少數人,中國國民黨將「聲音大」誤為是「人數多」,以為民氣可用,不知道已經趕走了一大堆選民,讓民進黨撿到便宜,連戰真的是造就了民進黨。(作者陳茂雄╱李登輝之友會全國總會執委)

天佑台灣•天佑香港

 

☉林文華

 中國以台灣大選後的社會現象為例,證明民主社會帶來混亂。中國政府透過《中國日報》以防止政治動盪為由,警告香港若仍堅持民主要求,將有陷香港於混亂失序之虞;其真正目的在反擊香港的「二○○七普選特首運動」。

 事實上,很多人喜歡用香港和台灣的各種政治現象做類比,當然中國政府也會以自己的觀點做宣傳;甚至還以大哥的姿態,企圖找尋台灣動亂的影子,做為進犯台灣的理由,我們不禁要問:中國真的了解台灣嗎?中國每次出招,有哪一次是對的?中國讓台灣人民越來越討厭的事實,怎解釋?在此提醒香港人民,你們和中國政府交手之餘,必須用心充分了解台灣、研讀台灣歷史、擴大視野,才能破解中國魔咒。

 台灣進入自己當家做主的進程,或許在某個臨界時間點上,會有些許的激盪,但這和政治動盪差太多了。台灣的政治體制完全沒有感受到挑戰,台灣政治正步入長期穩定的開始,也可以說:台灣出運了。

  三二○選後翻騰的社會激盪,基本上是可預期的。但台灣太可愛了,人民已經擁有很高的民主素養。台灣沒有發生暴亂,這絕對不是用「某勝利陣營或支持者強忍自制」做為簡單解釋,而是全體人民都擁抱民主價值,共同享受果實,互為欣賞。

 這幾天觀察,想掀起大規模社會失序的事端人士,算算連十根手指頭都算不滿;成熟的台灣社會完全不會讓這幾個人給破壞掉。這幾個製造爭端,破壞公物的現行犯,將會面臨司法制裁。

 台灣被大量中國軍隊佔領,發生二二八大屠殺,半世紀的白色恐怖,人民完全被自己給封制著;直到二○○四的二二八才得以初步解放。恐怖政府搜刮台灣所有資源,然後有系統的收買人心,製造思想對立至今;統治輪替的困難度非比尋常。

 反觀香港,雖然目前為中國所統治,但才開始,歷史背景和台灣完全不同。香港有很大的機會跳過台灣過去的類似苦難經歷,掙脫中國的魔爪,走出自己的路。

 可喜的是,香港已經開始有大規模的社會運動,為自己爭取權益。香港擁有英式殖民民主洗禮的根基,人民還沒換代,還沒被中國的教育給洗腦,更沒有被中國醬缸文化給完全污染。也就是說,現在正是香港民主發展的契機。

 雖然香港一片光明,但還是要提醒,時間巨輪不會停止,香港的民主發展大道必須和時間競賽。香港必須以台灣歷史為鑑,不要被「五十年不變」的謊話給騙了,香港再也不能給中國有絲毫的機會從事「洗腦、買心」,期盼快速喚起香港人的自信,勇敢向中國大聲說:「不!」
(作者林文華╱數位台灣家族網站起造人)

廢票聯盟,邏輯不通

 

☉莊芳華

 今年的三二○大選之前,曾任職台北市勞工局局長的鄭村棋與一群自稱為文化界清流的人士,組成「廢票聯盟」,鼓勵投廢票。他們認為二○○四年角逐總統寶座的兩組候選人,無論泛藍或泛綠都不值得期待。「廢盟」在選前的運動目標是,要讓廢票數達百萬張以上。

 「廢盟」成員,不屑於捲入台灣社會藍綠爭奪大位的廝殺遊戲,而以「廢票」反制,應是「高超自我」的表態。我對於所謂學界、文化界人士以清流自居,冷眼睥睨社會現實的做法,雖然不認同,也只好接受。

 三二○選舉開票之後,廢票高達三十多萬張,超乎以往。泛藍人士利用廢票太多做為翻盤重選的理由之一。

 按照道理,廢票太多(雖然還沒有達到廢票聯盟所期許的百萬),這是「廢盟」衝出來的成績,應該高興才對。想不到廢票聯盟的發起人鄭村棋,也呼應泛藍的訴求,公開發言說:「要求重選」。

 這是什麼樣的邏輯啊?廢票太少,所以必須重選嗎?藍、綠兩組候選人都不是你們期待的人選,重選時,你們又要站在哪裡呢?前後矛盾相左的發言立場,是否暴露了「超然」背後所隱藏的居心?

 我們的社會,對於那些善用「言語」、講各種「道理」、發表「見解」來「指導」社會走向的人,都稱為「知識份子」。被冠上「知識份子」頭銜,有一種受尊敬的「超然感」,彷彿擁有「社會指導者」的身分;即使有選邊權利依附、有貪圖眼前利益、有期約權謀考量等內心隱秘的企圖,也可以藉種種堂而皇之的「大道理」來掩飾了。

 自古以來,人世間自有一份公道與正義存在,發展成熟的社會,最終都能理出簡單清明的準則。但今天的台灣社會,知識份子的「道理操弄術」何其多,我舉「廢票聯盟」前後不一的言論做為例子,只是為了說明:自認為擁有客觀高超地位的所謂「知識人」,嚴重攪混社會的清明判斷,對社會正道的傷害,遠比單一信仰的多數百姓,更甚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