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31台灣日報
◎吳志中
2004年5月17日,世界各國代表在日內瓦舉行一年一度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這是自1997年以來,台灣第八次推動嘗試進入世界衛生組織之活動。在中國的強力動員杯革之下,世界各國用了近乎第一天議程的所有時間來討論台灣與中國的衝突,並且進行攻防的發言。最後,支持台灣的議案再度以25對133票落敗。雖然,有著美國與日本的公開投票支持,然而歐洲與世界各國仍然侷限於所謂的『一個中國政策』,而無法支持台灣的人道訴求。
然而,如果我們不以投票支持或者反對台灣的國家數目來看這一次的攻防戰,而已這些國家對世界衛生組織的預算貢獻而論,美國與日本每年貢獻世界衛生組織40%的預算,中國1%,歐盟各國則超過35%。如果台灣能獲得美國、日本加歐盟各國的支持,相信台灣的議題將可以在世界衛生組織獲得很大的進展。然而,歐盟目前的態度則是礙於一個中國政策無法支持台灣。
歐盟的『一個中國政策』內容為何?為何有著這麼大的魔力控制著先進的歐洲國家及世界各國。因為論影響力,以世界衛生組織的預算為例,比利時或著荷蘭等小國,每年都貢獻比中國還多的預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台灣認為世界未來的經濟希望在中國,不過以國際貿易量而論,中國佔世界的3.18%,荷蘭佔世界的3.29%,美國15.44%。然而中國一聲號令之下,卻有能力讓世界各國都在『一個中國政策』的大旗幟之下,紛紛順從不敢發聲。
共同外交政策徒具形式
事實上,要具體談歐盟的一個中國政策,必須先瞭解歐盟是否存在著一個歐盟25國都認可的一個共同外交政策。在形式上,歐盟的運作好像是一個國家組織的形式,因為歐盟不僅僅擁有土地、人民與政府,而且在世界各重要國家派有大使,並且發行具主權象徵的歐盟護照。然而在實質上,歐盟的共同外交政策有著很大的侷限性。歐洲聯盟創於1992年在荷蘭簽訂的馬斯垂克條約。在此條約裡,歐洲各國(當年僅為12國)闡明其加速整合的意願,認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各會員國之間的合作,不應該只是侷限在經濟與貿易,而必須擴大至政治外交與司法內政,以便能在未來的新時代裡與美國、日本等強國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
也因此,馬斯垂克條約設定了新歐洲聯盟架構之下的三大支柱,分別為(1)歐洲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2)歐洲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3)歐洲司法與警察合作事務。而必須注意的是,第一支柱是所謂的『整合』導向,而第二與第三支柱是所謂的『合作』導向。
在歐盟急速發展之下,其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被世界各國寄於厚望。然而,自1991年爆發到1999年結束的南斯拉夫戰爭,卻顯現了共同外交政策的脆弱性。而2003年爆發的美伊戰爭,更是讓歐盟的共同外交政策四分五裂。當各國有著強烈不同的國家利益認知的時候,其實,歐盟共同外交政策就無法運作了。這正說明了,歐盟的共同安全與外交政策只是各國外交政策的一個基本共識而已。
因此,歐盟的一個中國政策,也是歐洲各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的共識結果。當然,本文必須強調的是,在和平時期,共同外交政策是具有約束力的。如果,沒有強烈的政治動機或者嚴重的國家利益衝突因素介入,歐洲各國仍然是會遵循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而行動的。就一般的地緣政治觀感而言,如果台灣就在歐洲各國的家門口,結果可以確定,一定是不一樣。
爭議日趨嚴重不似德韓
然而,台灣在遙遠的遠東地區,要讓歐洲各國有『危機』的感受並不容易。相反的,美國雖然離東亞地區也很遠,然而美國在地區裡有十萬美軍的駐軍,其感受及對台灣的支持當然大為不同。就2004年歐盟各國企圖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政策為例,美國就曾經強烈警告過,絕對不會允許讓美軍受到歐洲軍事科技的威脅。
也因此,要瞭解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之下的一個中國政策意涵為何,瞭解各歐盟會員國的中國與台政策就成為最基本的需求。當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於1949年兵敗中國撤退至台灣之時,並非所有歐洲國家都隨著國民黨政府來到台北。例如,英國政府就因為香港問題,而選擇一個中立的外交政策。而且,甚至連美國,都甚至一度要放棄台灣。若非韓戰爆發,美軍協防中華民國政府,整個東亞的局勢可能大不相同。
1950年,承認台灣中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且持續與中華民國政府維持外交關係的歐洲國家為比利時、法國、希臘、梵諦岡、義大利、盧森堡與葡萄牙共7國。相反的,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者為阿爾巴尼亞、保加力亞、捷克、丹麥、芬蘭、匈牙利、挪威、波蘭、羅馬尼亞、瑞典、瑞士與東德共12國。在1971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決戰聯合國之前,中華民國隨後僅於1952年多得到西班牙的承認及1967年馬爾它的承認。而北京政府則於於1954年得到挪威政府的承認,1955年得到南斯拉夫政府的承認。
因此,可見一個中國的爭議,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那一天起,就不曾停止過,而且相較於德國與韓國,兩個中國之間的爭議反而日趨嚴重,而不像德國與韓國在後來都趨於緩和,進而互相承認而進入聯合國。
就中華民國政府而言,當初其所享有的政治地位是遠優於西德政府與南韓政府。因為,當年的中華民國政府甚至還擁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的重要國際地位。然而,經過60年的外交征戰,如今中華民國卻是國際地位最低落的一國。(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教授)
.....2004-07-31【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