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01自由時報
盧俊義
許多海外台灣人開餐廳都會用「Chinese Restaurant」這樣的英文名稱,外國人一看就認為那是「中國餐館」。中國菜名聞於世並不是始自今日,而是已經有很長遠的歷史,手藝好的名廚往往會被世界各地大飯店、餐館高薪禮聘去掌廚,甚至成為貴族家裡的專責廚師。
但台灣人到海外打天下開餐廳也用「中國餐館」這名稱,就有魚目混珠之嫌。不錯,從長相、面貌上看起來甚少有人能辨認得出來誰是台灣人或是中國人,歐美人士看日本人、韓國人、香港人、新加坡華人等,都與台灣人、中國人相同,其實有時連我們自己也辨認不出來,除非有開口說話,我們才能從口音、語言上得知誰是哪一國人。
由於中國近幾年來想要移民海外的年輕人很多,他們都會利用出國讀書或是工作居留在國外的機會,想盡辦法拉幾個親人跟著他們到國外去。為甚麼會這樣?不外就是賺錢過好生活。但知道已經有不少案例發生在歐洲地區,就是有「黑心仲介」者,利用這樣的弱點,轉賣了許多女子到外國,甚至為了要偷渡而病死異鄉的年輕人為數不少。目前在歐美各地有許多來自中國的非法居留者,他們以藏居在所謂「中國餐館」打工的最多。
一九九三年奧地利政府也得到這樣的資訊,因此,利用突檢食品衛生的理由,緊盯著「中國餐館」經常進行安檢,希望能找到非法居留的中國人。這些衛生局的人並不會在生意正上門的吃飯時間進到餐廳,他們都是利用餐館準備作菜之前,或是正在整理餐廳準備打烊休息之際去進行突檢。這些食品衛生官員突擊檢查的主要目標就是對準儲藏室,看是否有被窩、床鋪之類的簡陋設備,以及那些存放在冰庫裡的冷凍肉品,看是否超過了規定保存期限。若有,一看到就隨即將之用刀剪將封口拆開,並丟棄在垃圾桶內。然後再繼續檢查任何放置在廚房內的鍋子,看是否有沒吃完的隔夜湯類等食物。若是有發現,除了當場丟棄在垃圾桶內,也會在離開餐館之前,開出一張重責罰單,並且給予嚴厲的警告,若是再被發現有過期肉品或是隔日湯類,將可能會面臨吊銷執照。
中國餐館的廚師或是老闆都很清楚,這些被丟進垃圾桶的肉品,雖然已經超過規定的保存期限,但因為都是放在冷凍庫內,再加上做菜時高溫處理,並不會發生甚麼「病菌」的問題。但規定就是規定,保存期限有多久,就是多久,這樣的常識和規定對奧地利的食品商人來說,是沒有討論的餘地,他們很清楚,超過保存日期就是不行。但中國人開的餐館還是會等這些衛生局官員離開後,隨即將之從垃圾桶中撿起來又放進冷凍庫內,準備做菜時繼續使用,反正吃飯的客人也沒有人知道那些肉及其他食品過期多久。
可是這些衛生局官員不知道從那裡得知中國人會做這種缺德的事,於是,他們會在離開之後,隨即開車繞過兩條街後又立即回來進行突檢,就這樣,捉到好多藏居的偷渡犯(通常都是從匈牙利進入,因為免簽證),收穫更多的,就是抓到了很多間「中國餐館」使用過期的肉品,且是才在不久前,衛生局官員們突檢不合格丟棄在垃圾桶內的。
這些官員一肚子火,認為這些中國人簡直就是羞辱他們,於是向上級呈報,該國政府終於做出嚴厲的懲罰,在當年九月透過各類新聞媒體公開告知全國人民,不要到中國餐館去吃飯,因為肉類查驗不但過期,甚至是從丟棄的垃圾桶中撿起來的。
這一公告不得了,客人減少了,且是少到有許多餐館真的是門可羅雀。但最受傷的,就是那些台灣人用「中國」這個名字開的餐館了,因為受到名稱連累的影響,也一間間地關起門來,沒關門的則是以賠上老本的方式硬撐下來,只有少數幾家用「Formosa
Restaurant」之名的餐館得以免受魚池之殃。
當台灣一再在推動「正名」之際,在海外經商的台灣人也應該跟上腳步起來響應,因為要當個有尊嚴的台灣人,就必須先從正名自己的國名開始做起,讓全世界都知道我們國家的名字叫「台灣」。
(作者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