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05自由時報
洪茂雄
六月四日和八月一日,對波蘭和中國兩國人民來說,都留下意義截然相左的歷史記憶。前者,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波蘭共黨政權透過最和平的方式,舉行二次戰後最自由的選舉,導致波蘭邁向「非共化」,而帶動東歐民主化浪潮,寫下歐洲政治版圖更新的歷史篇章。反觀中國共黨政權,則動用最血腥的手段,鎮壓學生民主運動,迄今仍不敢面對「天安門事件」的真相,蠻橫作風,沒有自省能力;至於後者八月一日,在波蘭這一方,就以比較柔性和人文的色彩,利用「華沙起義紀念博物館」的開館典禮,來追思六十年前波蘭國家軍反抗納粹德軍佔領的英勇事蹟,並藉這種紀念活動,喚醒德、波兩國人民和解,加強睦鄰合作關係。相反地,中國那一方,假藉解放軍建軍之名,舉行軍事演習炫耀武力,並在香港大搞難得一見的閱兵,不忘藉機文攻武嚇,威脅台灣。的確,正當波蘭紀念「華沙起義」六十週年之際,不由得令人想起波中二國執政者的作為,竟有文明和反文明如此鮮明對比。
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也就是波蘭因「德蘇密約」被強行瓜分五年之後,由一群愛國志士策劃的國家軍,發動反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抗爭行動。儘管有四萬名兵力,但因裝備簡陋,敵不過納粹德軍二萬名精銳部隊,加上駐守在華沙近郊的蘇聯紅軍袖手旁觀,以及英軍和盟軍增援受阻,使這一場可歌可泣的戰鬥,僅以六十三天就遭德軍殘酷地消滅,華沙城區成為廢墟,高達二十萬無辜平民慘遭殺害,史家將這次波蘭人民英勇的反侵略行動稱為「華沙起義」。儘管「華沙起義」是那麼悲壯,但是共黨統治時期執政者卻是刻意漠視隱瞞。因為當時發動華沙起義的波蘭士兵所凝聚的精神號召,除了反納粹之外還帶有濃厚的反共訴求。為此,波蘭直到八○年代「團結工會」崛起之後,波共政權開始鬆動,改革派竄升,於一九八四年才立碑以示紀念。由於此一抗爭事件正逢六十週年,波蘭當局特興建紀念博物館,陳列史料。該館正式揭幕儀式當天,曾是昔日敵對佔領國的德國聯邦總理施若德,為了承擔納粹所犯的嚴重罪行,並希望德波化解歷史創傷,特應邀參加華沙紀念活動,這是半個世紀以來第一位德國最高領導人參與該項聚會。
歷史殷鑑,回過頭來看看,「華沙起義」的歷史傷痕,與台灣的「二二八事件」予人有諸多相似遭遇之感。其一,在一黨專政下執政當局由起初的諱莫如深,避而不談,轉而受到社會的壓力最終不得不還原真相,加以重視,並舉行官方紀念活動;其二,華沙和台北為了回應受難家屬的要求,乃建碑設立紀念館,多歷經波折,執政者心不甘情不願,一直到民主化之後始有具體作為;其三,波蘭和台灣這兩件歷史悲劇,均是對抗外來勢力,受外來力量壓迫而激起的反抗行動。準此,歷史法則證明,事實真相不容扭曲或掩蓋;正義公理終獲伸張。(作者洪茂雄╱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兼第一所所長、北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