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06自由時報

中國積極在東南亞與太平洋地區擴充其政軍影響力,而在這場區域權力競逐中,美國是其最大對手,太平洋儼然成為美中新冷戰的戰場。左圖為中國自行研製的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號今年三月參與中法海上聯合軍事演習,這場七百人參加的軍演是中國與他國海軍合作舉行過規模最大的演習(美聯社)。右圖為一架參加美泰年度軍演的美國運輸機正要降落美國艾塞克斯號兩棲攻擊艦上,這項演習今年因新加坡、蒙古與菲律賓的加入,規模空前盛大,多達兩萬人參演(歐新社)。 |
編譯陳泓達╱特譯
最新一期遠東經濟評論報導,中國以往或許願在利益獲得尊重的情況下甘於低調,如今經濟日趨茁壯,北京正發動一波新外交攻勢,而美國在亞洲的地位就是其亟欲抗衡的標的。分析家指出,中國正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積極擴張在軍事和戰略事務上的影響力,壓制美國在亞洲權力平衡格局中的角色,太平洋甚至已成為美中新冷戰的戰場,美中爭相於此競逐扈從國和戰略利益。
報導指出,儘管中國在斡旋北韓核武問題的六方會談上表現積極,但北京提議和東南亞國家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似已將其企圖稱霸區內的雄心提升到新的層次。
去年十一月,中國在東南亞國協區域論壇(ARF)會議上首次提議就區域安全事務舉行高級官員會談,即「ARF安全政策會議」,以「開發對話交流的新渠道…進一步增加國防官員間的互信和了解」。東南亞外交官員認為,此議背後的真正動機並不單純。對中國而言,美國在區內安全事務上的影響力難望項背,因此北京試圖開闢「第二軌道」。
即便二十三個ARF成員國和對話夥伴都收到北京的邀請函,新加坡國防戰略研究所副主任阿查亞仍認為,這意味北京有意利用ARF反映中國的利益。在經濟日趨茁壯的同時,中國的區域運作也受到鄰國矚目。喬治華盛頓大學安全專家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指出,ARF安全會議是中國審慎籌畫的議案之一,目的在爭取區域領導權。
近五年來,北京積極和東協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如今更準備運用影響力主導區域議程走向,而美國在亞洲的巨大陰影是令中國感到芒刺在背,亟欲去之而後快的威脅。
美國現於日本和南韓駐軍,參與馬來西亞和泰國的防務,訓練菲律賓部隊,並在新加坡設有海軍基地,在香港享有官兵登岸假的待遇。此外,美國也和印度與巴基斯坦維持軍事聯盟關係,並持續介入阿富汗。全球反恐戰爭讓美國拉近和亞洲的距離。中國雖在區內亦有其軍事聯繫,對美國在亞洲的軍力擴張仍嚴陣以待。讓北京特別懊惱的機制,莫過於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籌組的年度安全論壇「亞洲安全會議」,由於會議地點位於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故被暱稱為「香格里拉對話」。
新加坡東南亞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盛立軍指出,中國對香格里拉對話並無興趣,北京要的是所有區域安全機制均納入區域領袖掌控,而非西方國家。新加坡軍事分析家指出,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將親自出席今年的亞安會議,議程規劃也以西方國家最關切的核武擴散和恐怖主義問題為主軸。
此外,中國也在其他方面展現扮演區域領袖角色的雄心。在六月底於新加坡舉行的一場東協︱中國關係研討會上,與會的退役中國軍官和情報官員建議雙方舉行聯合海上軍演,以推動「建立合理的國際秩序」。在北京眼中,和美國的軍事關係顯然並非「合理的國際秩序」。因此,分析家認為,中國之所以厲聲抨擊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七月中訪台,並以暫停雙方交流、擱置自由貿易談判相要脅,原因尚不止於此舉違背「一中原則」,背後還有令北京更為焦慮的發展。
沈大偉指出,中國注意到,美星軍事和情報合作關係自柯林頓政府後期以來持續增長。星國素不隱瞞樂見美國平衡中國對區內安全事務影響力日增的佈局。沈大偉和阿查亞認為,中國對美星關係密切極為不滿,北京欲藉「修理」新加坡警告其他東協國家勿因循星國舊途。
太平洋方面,夏威夷亞太安全研究中心的中國專家馬力克指出,中國在此有兩個重大利益:短期內北京企圖「讓台灣在國際社會陷於孤立」。中長期目標則是挑戰並最終取代美國的守護者角色。他表示,中國企圖成為太平洋地區的主要援助國和經貿夥伴,而此舉勢將削弱美國的影響力,以及大洋洲國家和華府的特殊關係。
分析家指出,中國觀光客和移民便是北京「經濟滲透大洋洲」戰略的一環。近年來,中國移民在太平洋地區經商,儘管人數不多,卻發揮了顛覆當地傳統和經濟型態的效應。另外,中國發展遠洋海軍的戰略也有助於提升其地區利益,雖然太平洋在安全議程上的位階不及於台灣和南沙群島,但北京已汲取日本和其他國家憑藉太平洋島群成就大洋帝國的經驗。況且,雖無證據顯示中國將以戰爭擴張其影響力,但長此以往,北京在太平洋的利益遲早都會和美國爆發衝突。
去年,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宣佈和台灣建交,中國隨即以吉國違反一中原則為由關閉大使館,並拆撤一九九七年設於首都塔拉瓦的衛星觀測站。該座觀測站是中國唯一的海外觀測站,由於美國在鄰近的馬紹爾群島進行飛彈防禦系統測試,軍事專家素來懷疑,這座衛星觀測站也負有監測任務。
另有觀察家認為,吉里巴斯觀測站太小,不足以擔當監測美軍飛彈試射的重任,反而是專事海洋研究的「遠望級」衛星追蹤船更管用。中國現有四艘遠望級追蹤船,隸屬於國務院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其中一艘常駐太平洋。
不過,觀察家指出,失去吉里巴斯觀測站對中國而言畢竟是一大損失,因為北京在太平洋的陸上基地因此化為烏有,無法協調遠望追蹤船的行動。據信中國正在赤道附近尋找新基地,而在承認北京的太平洋國家中,只有諾魯具備和吉里巴斯同樣有利的條件。諾魯於二○○二年七月和台北斷交。
共艦出沒日海域 日媒體分析 中國爭奪海權 視日美為對手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東京五日報導〕日本「產經新聞」五日發自北京的分析報導指出,中國艦船再三的在日本的「排他性經濟水域」(EEZ)進行海洋調查活動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獲取水洋資源;一是蒐集與台灣問題相關的軍事情報,「在海洋權益爭奪戰上,中國已把日美兩國當成競爭對手」。
產經新聞這篇報導說,新華社出版的「瞭望」週刊一篇論文強調「日美威脅論」,該文指出:「日本已把中國看成地緣政治的敵人,不但加強日美防衛合作,利用台灣問題伺機挑撥東海與釣魚台的領有權,為在軍事上牽制中國,頻繁的與美國連繫,在西太平洋攜手阻止中國進出海洋。」「瞭望」進一步指出,「日本不法佔領我國(中國)固有領土釣魚台」,同時「要求與中國共有大陸棚的權益」,這是「領土權益的侵害」。
產經新聞的報導強調,中國擴充海軍進出海洋,「在最近數年很明顯的傾向於確保軍事上的優勢」,所蒐集的資料包含對台灣的軍事選項與美國在關島的潛艦相關情報。
報導指出,中國今後的動向有如下可能:一、進一步調查沖繩島周邊與日中中間線日本海域的資源;二、調查船向東移往小笠原群島,對於日本的調查行動與具體的資源開發行動,「中國可能出面制止」。
該報並引用北京軍事專家的談話表示,「對於中國的一連串行動目的是在相關國家如果反應遲鈍,則將變成既成事實,中國的目的在此」,日本為了國家利益,「必須要有長期性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