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5
八一五憶台灣「軍奴」

 

2004.08.15自由時報 

許昭榮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是日本人戰敗無條件投降垂淚紀念日;更是中國人抗戰勝利歡天喜地慶祝日。但,台灣人呢?是「垂淚」?或者是「歡慶」?在迷惘中,筆者頓悟「台灣軍奴追思日」!

 根據傳記文學「民國大事日誌」記載: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台灣省民獲知「日本戰敗」,無不額手相慶。同年十月十日,台灣全省各地盛大慶祝「雙十節」。十月十五日,台灣民眾聞國軍將在基隆登陸,紛紛趕到基隆歡迎。但因國軍延期來台,頗感失望。十月十七日上午,台灣警備總司令部、駐防部隊第七十軍及公署官員分乘四十餘艘美國運輸艦陸續進港靠岸。歡迎民眾群立岸上搖旗歡呼,震動全市。同日上午十一時許,國軍進入台北市,三十萬市民夾道歡呼,舉市若狂。

 歷史像一面「照妖鏡」,可以照出美貌,也能照出醜陋。當年到台北「公會堂」(現在的「中山堂」)參加受降儀式,甚至被奉為「貴賓」上台致祝辭之台灣仕紳及菁英,竟大多變成「二二八受難者」。這是多麼諷刺的事!

 二次大戰結束時,駐在海南島的軍民台胞大約有二萬餘人,大部分都是原日本陸、海軍人員。由重慶派來接收的「祖國」軍隊,把日本人和台灣人分開集中管理。

 以一般常識而言,戰爭結束後,勝敗雙方談判之先決要件,是「換俘」、「遣俘」,設法讓敗軍殘兵解甲回鄉。然而,海南島的事例,非常讓台灣人失望!

 同樣戰敗在海南島,日本軍民很快於翌年(一九四六)的上半年,就全部由駐日聯軍總部派船遣回日本。但接收海南島之國民政府,竟遲遲無法派船護送「台灣同胞」回鄉,把他們關在集中營裡,任其自生自滅!

 日本政府把「台灣兵」交付中國接收後,如棄敝屣,只顧自己,不管台灣兵的死活!

 眼看日本軍民陸續乘船回國,而台灣兵卻望鄉興嘆,又無人關心照顧,因此,病餓憂憤死亡者,不計其數!

 僅北黎地區台灣同鄉會西部分會登記的死亡名冊,即有二○七人!

 根據當時台灣新生報之報導,由其標題即可窺知戰後滯留海南島的台籍軍民之悲情:

 「趕緊拯救海南島台胞!晚一日犧牲會愈多。同鄉會派代表,報告慘狀。」「發揮同胞愛,照顧滯留瓊島台胞!日本人回國後,完全置之不顧。互助會向行政長官公署陳情。」

 結果,是否如期完全接回台灣,不得而知。不過,戰後海南島的軍民台胞,有的淪為乞食乃至竊盜,有的為了生存,投靠中共游擊隊;許多技術或專業人員,被國府部隊強制留用,而後編入部隊,羅登輝(豐原人)等三十九人(包括電工、機工、鐵工、木工及水泥工等),被強制留用於三亞空軍基地,與陳增昌及張壬妹夫婦(花蓮縣人,醫護人員)等,被留用於海南島的台灣兵據說約二千人。

 廿世紀的文明時代,「黑奴」、「工奴」、「農奴」幾乎絕跡了,孰知,台灣竟產生「 軍奴」!因為,既不是「國際志願兵」,又不是「國際傭兵」,竟然一人連續扮演三個角色;首先於一九三七年至四五年,扮演日本皇軍,參加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太平洋戰爭」;日本敗戰後(一九四五∫四九),被中國國民政府軍接收,接著,參加東北、魯西南及徐蚌會戰等大戰役;結果,國民黨戰敗撤退來台,大約二千人台灣兵被國府遺棄在前線,又被中共收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九五○∫五七),換個帽徽,參加華中、華南之「人民解放戰爭」之外,有些人還被派赴北韓,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不僅如此,最後還得經歷「文化大革命」之浩劫,不死才是奇蹟!

 回顧台灣,一九四五年十月,蔣介石派陳儀領兵來台接收。翌年(一九四六)五月,駐台國府軍第七十軍、第六十二軍及獨立九十五師奉令在台整編,準備調回大陸支援「剿匪」。

 陸軍部隊為補充兵員正式開始在台「募兵」;海軍也因接收三十四艘日本「賠償艦艇」,急需曾經受過日本海軍術科訓練之人才,特地在高雄軍區設立「台澎海軍技術員兵大隊」。

 國府陸、海、空軍部隊,為了增補兵員,各自在報紙刊登公告「募兵」。其手段,先以利誘,後以威迫,最後則不惜手段,乃至採取過去在「拉丁」的慣例│強擄。從民國三十四年底(接收「志願兵」)開始,至三十七年間,先後在台灣各地「網羅」一萬餘人台灣青少年投效國府軍部隊。

 這些可謂「戰後第一代國府軍台灣子弟兵」,從三十五年八月開始,在未告知家長及警衛連荷槍實彈監控之下,分批被遣往中國大陸,投入東北、華北「剿匪」前線充當尖兵。尤其是在冰天雪地、語言不通、人地生疏,加上嚴酷的「戰時戰地軍律」之環境下,進也死、退也死,因此,傷亡異常慘重!

 然而,這些台灣兵,究竟為誰而戰?為誰而死?不但沒有人知道,而且直到今天,日本、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尚未出面,公開正式而具體肯定「台灣兵」之犧牲奉獻!


「美國獨立模式」和台灣前途

 

2004.08.15自由時報

 曹長青

 本月底,陳水扁總統將到美洲友邦訪問,再次過境美國。大選前陳總統過境美國,受到高規格接待,把美台關係提升到新階段。這次過境美國,則是對大選後美台關係的檢驗。美國這次到底以什麼規格接待還不得而知,但不管美國的態度如何,對於台灣政治領袖來說,真正有意義的恐怕是,能夠從美國的歷史中得到有關台灣前途的啟示。

 美國自一七七六年獨立,今年正好是建國二百二十八年,所以今年是美國的「二二八」。它和台灣的「二二八」雖性質不同,但兩者仍有關聯之處,那就是,美國當年走的「五步模式」,對台灣具有一種啟示導引:

 第一,獨立建國。當年只有兩百多萬人,且武力單薄的美國,面對強盛的大英帝國,勇敢地站起來,要獨立建國。他們不惜拿起武器,為爭取做人的尊嚴,打了一場獨立戰爭。經過那些目標清晰,理念堅定,勇敢、熱情、不懈地爭取獨立的殖民地人民的奮鬥,最後美國結束了和英國的隸屬關係,建成了一個新的國家。因此七月四日成為美國的國慶日,美國人更喜歡叫它「獨立日」。

 第二,制定新憲法。在打贏了獨立戰爭之後十一年,美國各州的代表,經過縝密的探討,制定了一部體現人民意志、人民願望、人民主權原則,非常「合身、合用」的新憲法。正是由於這部新憲法,美國人有了飄逸出自由精神的星條旗,而不是台灣這種黨國一體的國旗;正是由於有了這部新憲法,美國人後來才有了洋溢著愛國情懷、為獨立自由而驕傲的國歌,而不是台灣這種「吾黨所宗」的國歌。美國二百年來,沒有政變,沒有街頭列寧,這部被世界上無數思想家推崇的偉大憲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有了這個堅固的地基,才有了美國後來聳立世界之林的偉岸輝煌。

 第三,不接受一國兩制。美國獨立將近一百年後,爆發了南北戰爭。那個時候,也有人提出一國兩制,即保持美國是一個國家,但南方和北方實行兩種制度:林肯總統領導的北方,廢除奴隸制;南方則繼續保持白人莊園主對黑人的奴役。但一國兩制是不可能行得通的,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一個國家只能有一種制度,否則就是兩個國家。最後,美國人又用一場南北戰爭,使美國實行了一國一制,即統一在民主自由的價值之下。

 第四,本土化和民主化。美國獨立建國後,雖然使用的還是英國的英語,奉行的主要是英國的文化傳統,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全方位地立足本土,發展出一套成為世界楷模的美國精神。這就像今天八十六%新加坡人說北京話,但並不妨礙新加坡是獨立國家,那裡的人民視自己是「新加坡人」。而且,推行了本土化的美國,不僅沒有拒絕莎士比亞和洛克,而且還和後來尊重美國人民自由選擇的英國,建立了全世界最堅固的友邦關係。

 美國不僅脫離了英國,還拒絕了英國的內閣制,而選擇了「總統制」。美國建國二百多年的歷史,已證明了「總統制」的政治優越性。因為這種體制可以避免政治投機、政治分肥和極端小黨對政局的左右。例如,今年台灣大選之後一個月,實行內閣制的印度也舉行了全國大選,本來應在年底選舉,但執政的人民黨以為選情有利,因而提前進行(執政黨有權決定提前大選),但卻因判斷失誤而敗北。而同樣實行內閣制的加拿大,其執政黨則判斷正確,在不久前也是提前舉行的大選中,再次獲得組閣權。「內閣制」給兩國執政黨的政治投機提供了可能。

 現在印度國會有席位的政黨有三十多個!東山再起的國大黨靠聯合很多小黨才獲得國會多數而組閣。而一九九九年印度就曾因一個女演員領導的只有五席的小黨倒戈,而導致人民黨內閣解散,只得提前全國大選,花費了幾億美元。靠聯合小黨組閣的執政黨,往往要遷就這些小黨的利益和主張,還時常因內訌,而出現政治地震。台灣如果走印度式的「內閣制」,那麼少數幾個人組成的小黨,以及在街上宣佈誰是台灣正副總統的職業政客,就會用他們控制的幾個席位的小黨,讓台灣「國(會)無寧日」。

 第五,國家認同。美國是一個移民最多、種族最雜的國家,僅在紐約的地鐵裡,各種膚色和族群的乘客,就可以組成一個小聯合國。但美國人又是世界上最有愛國主義情操,最沒有認同危機,最熱愛那塊土地的人民。美國人對國旗的那份崇敬和愛戴,美國人唱國歌時的那份神聖、莊嚴和感恩,是任何其他國家的人所無法比擬的。這一切主要由於美國的主流價值不是「拼盤」(各族群畫地為牢),而是「熔爐」,大家融入美國精神之中,視自己是「美國人」,認同這個國家。

 今天,雖然美國人來自全世界,但絕大多數人都更認同自己是美國人,都把自己當作這塊土地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幸福、快樂地在這裡生存。而那些不認同這塊土地,卻又要賴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都是心態極不健康的邊緣人;他們永遠是末日到來般地悲觀、憤怒,就因為他們擺不正自己的位置,調整不好自己的心態。

 台灣的前途也在於像美國這樣,只有絕大多數人擺正心態,熱愛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是這塊土地的主人,走「熔爐」的方向,而不是還固守「拼盤」,把自己當作「四川火鍋」或「北京烤鴨」,不融入這個社會。

 當年堅決支持美國獨立,曾受到英、法兩國迫害的思想家潘恩(英國人,後成為美國公民),在他著名的、美國獨立建國半年之前發表的《常識》(Common Sense)一書中寫道:「從廣義上來說,美國奮鬥的目標,是人類奮鬥的目標。」他在這裡強調的是,美國這種走出專制、走向獨立、走向自由之路,是人類的方向。他這部著作和傑佛遜起草的美國獨立宣言相呼應,成為美國獨立建國之路上的一盞明燈。但願今天的台灣人民也被這種美國精神照亮,邁出美國式的獨立建國之路。(作者曹長青為中國旅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