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8
台灣終戰軍奴魂歸何處?

 

2004.08.18自由時報 

蘇友辰

 今年八月十五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第五十九周年,日本為紀念這項「終戰」紀念日,有眾多的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追悼奉祀其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甲級戰犯;台灣為數眾多被迫出征的「軍奴」亡魂是否被一體追悼?

 依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最近一份報告指出,台灣在日治時期,從盧溝橋事變開始至日本戰敗為止,台灣總督府徵募或徵調的台灣民眾擔任軍人、軍屬約二十萬人,死亡者約三萬人,被日本徵召脅迫直接或間接參戰之民眾,多達七十六萬人,平均八口之家就有一人。然而,戰後初期,日本在台徵召的台籍國軍,因國共內戰被俘而成為共軍者,依全國原國軍台籍老兵遺族協會創會理事長許昭榮的調查,估計約有萬餘人,目前具有資料並造冊者約二千餘人。這項身分的轉換,即由日本軍人,成為國軍或共軍,甚至兼具三種身分者有之,可以說是台灣殖民地人民的宿命。

 閱及許昭榮「八一五憶台灣『軍奴』」(自由廣場,八月十五日)得知,大戰結束後,在海南島軍民台胞約二萬餘人,接收的「祖國」將他們與日本兵集中管理,最後日本兵被遣返榮歸故里,台灣兵則任其自生自滅,有的被留用繼續充當「軍奴」四處征戰。大陸易幟,國民黨軍隊撤退來台,被遺棄在大陸有二千人被收編成為人民解放軍,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充當炮灰,魂斷或老死異域,境遇令人悲嘆!

 有鑑於此,國史館館長張炎憲向執政當局提議配合台灣「終戰」六十周年紀念日,希望政府擇地建立「台灣無奈軍人紀念碑」,以撫慰台灣人民歷史傷痛,對存亡者表達應有的關懷,並記取教訓,終結戰爭,追求和平。惟筆者以為,以「無奈」突顯台灣的歷史悲情,固有其特殊意涵,然建碑紀念即為配合台灣終戰六十周年紀念日,而原台籍日本兵命運之轉換,皆因日本軍國主義發動戰爭而起,也因戰爭結果而被漠視或遺忘。因此,陳總統為期契合時代意義,將二次大戰落幕及台灣的光復稱之為「終戰」,如以此為聯結,這項紀念碑的名稱果能改為「台灣終戰軍人紀念碑」,應較符合史實及人類追求永久和平的寓意。

 再者,「二二八事件紀念碑」之建造,即為紀念二二八事件政治受難者,且其發生地點在台灣本土,以立碑紀念應屬得宜。惟上述被徵戰台籍青年,大部分戰死異鄉,魂散四處,需招魂引領回歸故土;而終戰積極意義,更需要發出和平火炬以為象徵號召,果能改以「紀念塔」模式構建,當更能突顯終戰與和平雙重意義。當然除立碑或建紀念塔之外,如能再比照「行政院二二八事件專案小組」模式,設立跨部會之專案小組,對終戰軍奴真相進行調查、研究及建史,以示政府對台籍老兵之關懷,應屬仁德行政之義舉,國人將樂觀其成。(作者蘇友辰╱律師)

不要獨厚某一個族群

 

2004.08.18自由時報

曾信超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到台灣以後,由於當時國民黨威權統治,獨厚外省族群,造成本省籍許多的悲哀。例如壓抑思想,不能觸犯當局的忌諱,而形成白色恐怖;禁止母語,在學校講母語會被處罰;重用外省人,政府機關本省籍公務人員升遷困難,以上悲哀在前總統李登輝總統任期內已大為改善,而現在尾大不掉的是立法院竟然泛藍仍是多數,多數台灣人的權益還是不如榮民和榮眷,使得台灣族群依然處於不平等的立足點。

 榮民老人年金可領一萬四千四百元,過世後,太太可終生領一半的錢。台灣人年滿六十五歲老人年金一個月三千元,老農年滿六十五歲每月四千元,而原住民才滿五十五歲就開始領老人年金,也就是各族群領的金額不同,開始可請領的年歲也不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族群是多麼不平等!大家已經共同生活五十幾年,為何獲得的待遇如此的不同?

 要獲得立足點一致,首先就要把本省和外省的「竹籬笆」拆除,讓彼此的隔膜消除掉,譬如榮民中心蓋成的豪華舒適的養老中心,可容納兩三千人,但是隨著時間拉長,榮民逐漸凋零,有的目前只收容兩三百人,留下許多浪費的空間,而眾多台灣人想要進去住卻不得其門而入,被排拒在外。政府寧可養蚊子,也不願養台灣人,這是公平的嗎?在此嚴正要求即刻拆除竹籬,不分本省、外省或原住民,大家水乳交融生活在一起,才是族群融合。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若族群立足點不平等,權益分配有失公平,則政府如何治國?治國在於使全體民眾過著安和樂利平等的生活,若獨厚某一個族群,卻將偌大的民意視而不見,這是不合民主潮流的。

(作者曾信超╱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