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25
台灣正名與國家認同

 

2004.08.25自由時報

■王塗發

 最近行政院長游錫?訪問中美洲友邦國家,在多明尼加時,該國將我國特使團座車的識別證標示為「CHINA, TAIPEI」(中國,台北),令多數國人感到相當錯愕。其實,這種張冠李戴的情形過去也常發生,甚至有的錯將中國的五星旗當作我國的國旗。之所以會如此,乃是我國國號稱為「中華民國」(英文為REPUBLIC OF CHINA),而不是「台灣」(TAIWAN),且在國際重要活動上又常自稱「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外國人恐怕會認為是「中國的台北」)所致。友邦的這種烏龍事件正足以凸顯「台灣正名」的重要。

 筆者參加一些國際會議或學術研討會時,也曾有此經驗。最近一次是在今年五月底至六月初,到德國波昂參加「二○○四國際再生能源會議」。我國的代表團是以「CHINESE TAIPEI」的名義,而且是以非政府組織(NGO)的身分,而不是以國家代表團的身分,參加該項國際會議。

 在五月三十一日,我們到大會辦理報到手續時,才發現筆者與另一位教授因較晚報名致無大會已製好的名牌,只得憑護照當場製發。但是當時拿到名牌一看,代表團的名稱竟然是「CHINA」。筆者立刻告訴註冊人員,我是來自「TAIWAN」,不是「CHINA」,請她改正。她卻一臉茫然的樣子,因為我的護照上明明是印著「REPUBLIC OF CHINA」的國名,而不是「TAIWAN」。我只好翻開護照,指著出生地「TAIWAN」給她看,她才重新製作一張代表團為「TAIWAN」的名牌給我。另一位教授也就跟著取得印有「TAIWAN」的名牌。結果,全團就有兩張名牌印著「TAIWAN」,其餘的印著「CHINESE TAIPEI」。此一正名成功的結果,讓我們高興萬分。

 然而,高興還不到一天,就變成失望了。次日大會正式開始前,當我們要進入會場時,不知何故,全團都被攔了下來,所有具有代表團身分(有寫Delegate字樣)的名牌都被收回,而換成不具代表團身分(沒有Delegate字樣)的名牌,而且團名也都是CHINESE TAIPEI,而不再有TAIWAN。我們也只能坐在非代表團的座位上聆聽,且沒有發言權。與會一百五十多個國家的代表團,只有台灣是這樣坐冷板凳的,這就是台灣的悲哀!

 為了避免我國英文名稱(REPUBLIC OF CHINA)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相似,在國際間遭到混淆與誤解,游院長十八日在宏都拉斯國會發表演說時,即以「台灣,ROC」自稱,且連提十五次。這是為台灣正名跨出第一步,但國民黨與親民黨卻批評為庸人自擾。其實,台灣正名的困難,就在於國家認同的問題。雖然台灣正名必遭中國的打壓,但國親不能完全認同台灣,才是台灣未能正名的主要癥結之所在。

 台灣製(Made in Taiwan)的產品暢銷全球,台灣的經貿實力居全球將近兩百個國家中的前二十名之內,台灣的人口也比任何一個與我國有邦交的國家多得多,台灣是個主權獨立、愛好自由和平的民主國家,為何國名不能叫做「台灣」?為何非要叫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扯不清的「中華民國」不可?這個問題完全出在自己內部缺乏國家認同的共識。為何我們參加奧運會的代表隊隊名不叫做「台灣」,而要叫做「中華台北」?為何要把「中國隊」稱為「大陸隊」?世界上有一個國家的國名叫做「大陸」的嗎?為何有好多國營事業仍然以「中國」或「CHINA」為名(如中鋼、中油、中船、華航等),而不能改以「台灣」為名?為何台灣各都市的街道大多以中國的地名來命名?為何全國或全台還是被稱為「全省」?台灣實在有太多太多的「為何?」都是需要正名。

 不久前出國參訪,還發現一件更離譜的事。我們發現,在一個無邦交國之駐外代表的辦公室牆上,竟然掛著一幅中國大地圖,而不是台灣大地圖;更荒謬的是,在該中國大地圖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站在國際第一線的外交人員都是如此具有大中國意識,而缺乏台灣意識,缺乏對台灣的國家認同,則如何寄望他們能辦好台灣的外交工作呢?

 如今游院長叫出「台灣,ROC」,雖已跨出台灣正名的第一步,但「台灣就是台灣」,何必再拖個尾巴∣「ROC」,還讓人以為台灣是個「混亂共和國」(REPUBLIC OF CONFUSION)或「腐敗共和國」(REPUBLIC OF CORRUPTION)呢?

(作者王塗發╱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評「承認中國學歷才是愛台灣」

 

2004.08.25自由時報

■黃天麟

 據報載,台北市長馬英九日前對當前國事表示了他的看法,他說:「愛台灣還是害台灣,著眼的應該是對台灣有利還是不利,現在內閣部會裡有很多留美的首長,美國的國家安全會議也有很多來台灣學國語的,這個例子在說明主張承認大陸學歷,才是愛台灣,才是為台灣長遠利益著想,三通直航是為我國好,是為企業減少成本,台灣不能動不動就鎖國,會越鎖越小…。」

 由上述馬市長的一席話,我們可領略到馬市長對國政的主張似乎欠缺了一項國家領導者最基本的認知,即欠缺台灣正處於強大中國的威脅的基本認知。雖然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明言要征服台灣,消滅中華民國的敵對國家,但馬市長的腦海裡,中國還是一個友好的國家,說白一點,是祖國,所以在市長的眼光裡,瞄準台灣的五百多枚飛彈也是善意的,台灣政府任何對中國的防範措施都是不對的,都是鎖國思維的產物。

 台灣在鎖國嗎?我們認為一位領導者對事實必須誠實,顛倒黑白對人民是一種極不負責的行為。事實是,台灣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國家之一,我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幾占全國GDP的百分之百(我國GDP約三千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即超過三千億美元),此一比率遠比美、日等主要開放國家為高。經濟自由度排名(除新加坡、香港之小島經濟體)在亞洲也是第一,遠比日、韓兩國自由、開放。馬市長將最開放、經濟最自由的台灣說成鎖國,可以說是完全顛倒了是非。「台灣對中國不夠開放嗎?」事實是,台灣對中國之經濟依存與年俱增,今年我國對中國之投資已高達我國對外投資的八十五%,對中國之出口依存度亦高至卅七%(對美則降至十五%)。難道我國對中國投資非要到百分之百不可?我國之出口百分之百也要到中國才算是開放的國家?我們了解,澎湖的島外投資大約百分之百到台灣,澎湖貨物的往來也幾乎百分之百到台灣本島,台北馬市長所想要的或許就是這一個境界,也是中國所希求的目標。換句話說,就是台灣的中國內地化。

 直航有利於台灣嗎?八十五%的海外投資到中國,出口依存度(對中國)卅七%,對一個主權國家來說是揮之不去的夢魘,非常危險的訊息,一個負責任的領導者在此階段實不可再輕言開放,奢言交流。但馬市長卻一直還在鼓吹直航,且極力促進松山機場為直航站,還說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直航的功能。直航對已投資及正計畫投資中國的廠商而言可節省一些運費,亦方便許多,所以他們(包括外商)當然要求政府趕快直航。但陸委會一項委外研究的直航評估報告也告訴了我們,直航後我國企業對中國之投資將增加一點九倍,必進一步掏空我方之產業,製造更多的失業勞工。顯然,即使不談對國防、社會安全之衝擊,以純經濟的視野來評估,直航對整體台灣經濟也是不利的,是弊多於利。但若以「大中國」之視野來思考,直航確有利於大中國,有利於以中國為核心的大中國經濟圈之建構(台灣必因此而邊陲化),這就是「中國中心」與「台灣心」所不同的地方。

 承認中國學歷有利於台灣嗎?對此顯然馬市長也是以「大中國」之視野來分析問題,才會有視中國為友的錯誤認知,才會有「現在內閣部會裡有很多留美的首長,美國的國家安全會議也有很多來台學國語的,這不是很好嗎?」的論述。試想如果台灣的內閣部會很多是北大或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首長,台灣還會是台灣嗎?中國非美國,中國的專制教育所教導出來的是一群「視統一為神聖使命」的大中國教條主義者。承認其學歷並想讓其來台擔任重要職務(如閣員),莫非是昏了頭,存心要把台灣變成PRC之一省?可見馬市長的心裡「大中國」一直是思維的中心,才會對可能面臨的國家風險如此地麻木不仁。

 我們贊同馬市長「愛台灣還是害台灣,著眼的應該是對台灣有利與否」的論述。但對台灣有利與否常會因「以台灣為中心」或「以中國為中心」為分析之出發點,而有很大的差異,甚至產生完全不同的認定。以上述的「鎖國論」來說,八十五%的對外投資到中國,若以「台灣中心」為出發點,這是動搖國本的危險信息;但以「中國中心」的觀點言,是有利於中國,同時有利於台灣,即使百分之百投資到中國也是其所樂見的。對三通直航之看法亦然,「中國中心」者認為只要對企業有利,就應三通;但「台灣中心」者即會憂慮國內投資不足、勞工失業的問題,認為不利於台灣。應否承認中國學歷的命題上,同樣有此認知的差異,「台灣中心」者深怕雙方教育制度的不對稱,會有利中國對台之滲透,傷害國內的教育市場;但「中國中心」者即認為學子可到北大讀書有利於台灣。

 「中國中心」者或許會反駁說:我們(中國中心)才是真正為台灣著想,是為台灣好,是真正的「台灣中心」。但是「事絕不會那麼巧」,人的心向還是可以檢驗的,吸引台商、三通直航、承認中國學歷(還有很多,如反對軍購、採用中國的漢語拼音等等)都是北京之最愛,怎會中國北京所喜愛的都「對台灣有利」呢?台灣深怕的是,若「承認中國學歷才是愛台灣」之論述可以成立,「堅持統一,接受一個中國才是愛台灣」的論述不久也會出現。我們真能信任持此等論述的人嗎?(作者黃天麟╱國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