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9
醫療 是服務業還是製造業?

 

2004.09.29自由時報

■許禮安

 最近醫療體系颳起一股衝量旋風,這股歪風已經吹得醫師暈頭轉向,各種健保相關的醫療統計出現異常,例如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大幅上升,並不是國人的疾病變得較為嚴重,而是本來應該可以出院的病人,為了醫院及醫師的業績而多住幾天 。

 還有許多本來走著進來的門診病人,因為特殊身分、特殊關係與特殊目的,被當作疑似腦中風而安排全身核磁共振掃描檢查,然後報告及病歷都記載腦部小血管狹窄或栓塞,開立一堆預防腦中風的藥物以及重大傷病卡。本來只要開一顆幾毛錢的阿斯匹靈,卻都改開一顆五、六十元的Plavix,這樣的醫師雖然有違反醫療倫理之嫌疑,卻因為大力配合醫院業績成長的政策,於是因為該科業績大幅上升足以為全院表率,官階也節節高升到院長室。

 這股旋風在私人財團醫院理所當然地吹著,似乎已經吹到號稱慈善的宗教醫院,慈善醫院也已經變成私立的財團法人醫院,更可怕的是,目前公立醫院已經開始被迫屈服,打算跟隨流行趨勢進行醫療改革與整頓,也就是以營運績效為導向的管理模式,此舉即將違反公立醫院維護百姓健康的目的。

 此話怎講?因為一旦醫師被迫屈服於這股惡質的潮流,凡事都以業績為看病的第一優先考量,結果將會是門診病人越看越嚴重,然後收住院;好轉的病人盡量延遲出院,最後再加上院內感染多住幾天;住院病人越治療越嚴重,然後轉入加護病房;加護病房病人越治療越嚴重,於是用呼吸器與強心針盡量撐住 。

 結局將會是,全台灣的建築都變成醫院與診所,百姓每天看門診或長期住院,重大傷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節節攀升,治癒率全世界最低,打破金氏世界紀錄,我們的醫療體系將從服務業改隸屬於製造業,只因為我們的努力製造了更多更嚴重的病人。

 公立醫院還願意堅守維護百姓健康的神聖使命與最後防線嗎?健保局還沒看到這股讓醫療即將變成製造業的歪風嗎?我們號稱民主進步的政府有能力改善這種惡質化的醫療體系嗎?人性的貪念只會讓醫療業像怪物一樣畸形地蓬勃發展,這就是我們要的全民健保的醫療服務與照顧品質嗎?(作者許禮安╱署立花蓮醫院家醫科主任,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

 

割肉餵鷹 台商中國就醫專案

 

2004.09.29自由時報

■陳昭姿

 從中央健保局的財務狀況開始惡化,一直到總額制度的施行,以及隨後的自主管理與卓越計畫,眼見台灣的醫療界正逐步趨近全面崩潰之際,政府竟然還企圖將台灣人民的醫療命運直接送達紅線引爆 - 這條紅線就是目前正在悄悄醞釀,預定明年實施的「照顧台商大陸就醫健保給付試辦計畫」。

 原本,境外就醫只限於不可預期之傷病及緊急分娩才可以申請核退(亦即自己先行付費,回國後再向健保局申請該筆費用),而「照顧台商大陸就醫健保給付試辦計畫」竟然是規劃其他醫療如何也一併納入給付!這樣還不夠,念及中國地區醫療衛生條件不佳,並且要在中國境內設立台商醫院作為特約機構,而身為官方機構的健保局,竟然也計畫在中國設立辦事處。根據了解,海基會已經成立台商醫療專案小組研議本案,健保局也於內部進行數次會議討論以為因應,而本試辦計畫之政策背景,竟然是從「戒急用忍」到「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以及來自一些立法委員的所謂民意訴求 - 百萬台商及其眷屬之需求。

 我們只要做幾道小小的計算題,就知道這絕對是台灣人民醫療災難的開始。原本三千五百億元的健保大餅,主要花用在境內兩千萬人口,並且依照健保局對各種手術、檢查、治療與用藥訂定的標準,由國內五百家醫院與一萬家診所來執行醫療與申請費用,而過去每年海外就醫核准金額還勉強控制在約十多億元上下。依照目前資料推算,一旦就醫大門洞開,平均年居中國三百天的台商與眷屬,百萬人口至少耗費近兩百億金額,而且各種大小醫療都提供給付,就地醫療方便性大大提高,加上轄區外醫療與稽核執行寬緊度受到質疑,沒人懷疑這筆錢可能上漲至少數倍,連健保局都無法估算金額。如此,首當其衝的苦主,便是台灣境內每年守法納稅每月規矩繳交健保費的民眾。

 台商到中國經商投資難道不該將醫療成本估算在內,如果全世界的台商都要求比照又如何,為何獨厚中國?曾被喻為創造健保奇蹟的台灣醫界,被總額制度與「自主管理」及「卓越表現」套上層層枷鎖,不但私立醫院撐不下去,連公立醫院都面臨崩盤之臨界點,目前衛生署給付大部分醫院門診點值約為○.六七元左右,不參加自主管理者的點值則已降到○.四七元(所謂點值是指原來健保應給付一元,現在只付得起○.四七元),此時推出「照顧台商大陸就醫健保給付試辦計畫」,形同割取台灣血肉來餵養中國巨鷹,這是直接踏在紅線引爆地雷,台灣人民與醫療界,豈能坐以待斃,不起來造反?

 我們因此要求,政府在推出「照顧台商大陸就醫健保給付試辦計畫」之前,是否先行健全國內健保財務體質,因為明年預計將會出現近一百五十億元之缺口;另外,也應當邀請國內醫療團體加入討論,因為機構與健保局特約是契約行為,原本即具備雙方共同協商之本質。(作者陳昭姿╱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主任)

 

以台灣之名

 

2004.09.29自由時報

■張國財

 在二○○四年雅典奧運棒球、跆拳比賽會場,聽到來自觀眾席的那一聲聲「台灣隊加油!」和「中華隊加油!」不明就裡的洋人可能會認為,那敢情是來自台灣和日本(或是台灣和泰國)的兩國觀眾,分別為自己國家的比賽代表在加油打氣。這種荒謬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場景,看在國人眼裡,內心不知是何滋味?又作何感想?

 國際知名媒體,如美國的CNN、日本的NHK,以及國際政要友人口中再自然不過的TAIWAN,為何經過天才的台灣媒體一轉譯,竟然蹦出五花八門的「中華台北」、「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台灣」?難道說,在自家門內把TAIWAN規規矩矩、好端端翻譯成「台灣」,會招誰惹誰了?是怕刺激中國、挑釁中國嗎?一個TAIWAN,媒體可以各自表述,甭說外國人要精神錯亂了,只怕連二千三百萬國人也要精神分裂。

 什麼樣的一個人,才不敢以真名實姓示人?才會在社交場合,一忽兒對甲自稱是趙大,一忽兒對乙亮出王二的字號,一忽兒對丙自我介紹名喚張三,下一刻卻又對丁遞出李四的名片?只敢以假名假姓示人,不正是登徒騙子和通緝罪犯的一貫伎倆嗎?

 台灣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既不偷、不騙、不搶,又沒有支持恐怖份子的不良前科,叫出台灣的名,有那麼為難嗎?為何在外人習慣稱我為台灣之際,自己反倒心虛不敢以台灣自稱呢?

 國名,一如人名,不是不可以改。像柬埔寨,以前就叫高棉;像斯里蘭卡,乃由錫蘭改名而來。可是,一天到晚在換國家稱號的,國際上好像還沒有過。而且,就算換國名,依國際慣例,新國名一出爐,舊國名就自動走入歷史,斷無一個國家同時使用十個、八個不同國名在國際社會運作的。

 近來,國內又出現一個差堪列入金氏世界紀錄的勁爆說法,那就是:「中華民國簡稱台灣」。

 台灣大學簡稱台大,台灣積體電路簡稱台積電,符合漢字簡稱的習慣;United Nations簡稱UN,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USA,符合英文簡稱的習慣。由漢字的觀點看,「中華民國」四字和「台灣」二字,沒有任何相同的字眼,簡稱得太莫名其妙了;由英文的觀點看,Republic of China的簡稱是ROC而非Taiwan。所以,終歸一句話,說中華民國簡稱台灣,想像力之豐富,未免太扯了吧?相形之下,連戰大吃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中豆腐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說,阿Q則阿Q矣,至少還不算顛覆了語意學,因為,好歹「中華民國」四個字當中 ,確實出現有「中」與「國」兩字啊!

 台灣就是台灣,台灣不是「中華台北」、不是「中華民國」、不是「中華民國在台灣」,這一點,國際社會其實早有共識,反倒在國內朝野有認知上的歧異。和「大」英帝國、「大」日本、「中」國這些國名比較起來,「台灣」二字平和多了,絲毫沒有自大、自卑或自我為中心的意涵在。前陣子,行政院游錫?院長訪問中美洲邦交國時,曾十五次強調咱的國號是Taiwan,ROC,結果引來各界對ROC如何放置才適當的討論,諸如:「Taiwan,ROC」、「Taiwan.ROC」、「Taiwan/ROC」、「Taiwan(ROC)」等等紛紛出籠。殊不知,最適當的國號是以上皆非,是把畫蛇添足的ROC與Taiwan作個一刀兩斷,讓Taiwan擺脫ROC的糾纏,停止Taiwan繼續和ROC玩躲貓貓的遊戲,才是咱最適當的國號。也就是像雅典奧運跆拳金牌得主朱木炎面對外國媒體記者採訪時,昂然挺立說的「I am from Taiwan」,就對了!(作者張國財╱台灣教授協會會員)

 

民間應成立「監督『真調會』聯盟」運作

 

2004.09.29自由時報

■蘇友辰

 陳總統在本月二十四日依法公布真調會條例,可預見的是,此項憲政重大爭議和真調會跛腳似的運作,在大法官作出解釋之前,將暗潮洶湧。

 在覆議失敗之後,執政黨除了寄望釋憲翻案之外,採取全面杯葛及不合作的態度,既不推薦委員參加,而阿扁總統也表示對泛藍提名的人選不準備同意任命,任由泛藍委員自導自演,最後作成的「藍色報告」,如無法取信於全部國人,台灣未來的政局將在猜忌、不信任、對抗中浮沉。泛綠這種堅壁清野的焦土政策是否明智,有待商榷。

 在「真調會」內部欠缺泛綠陣營推薦委員參加與制衡的情況下,為了避免「真調會」藍色系統的委員以預設立場濫用龐大的公權力,作「違憲調查」,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外部民間監督機制應儘速建立;即以具有司法、檢察、律師、刑事調查及鑑識專業能力人員組成聯盟,依據真調會條例相關規定,對「真調會」之運作從旁進行觀察、檢視、勸止或批判,必要時作成監督報告送請立法院、監察院參考,並公諸於世。如發現有重大侵權行為時,亦可協助受害人進行必要的協助及救濟。如此一來,「真調會」內磨刀霍霍的打扁「藍波」當知有所收斂,不敢把雞毛當令箭,搞得天下大亂。

 當然,監督聯盟應秉持公正、客觀、超然、獨立的立場督促「真調會」作正當、合法、合憲性之運作,而不以干預或扯後腿為能事。果「真調會」的委員及其徵調任用人員均能依法合憲行事,不濫用職權,違反法律正當程序作「違憲調查」,監督聯盟也應予肯定。特別是,對「真調會」最後作成的「調查報告」內容、採證及論述亦應適時提出評論,以供各界參考比較。

 在此呼籲民間律師、人權、檢改、司改、澄社、法學會及社運等團體應儘速籌劃完成組合,針對「真調會」之運作,作大公無私的監督,以補內控之不足。如果「真調會」在萬方矚目之下,真能查出不具色彩及意識型態的事實真相,那是台灣的政治奇蹟。(作者蘇友辰╱律師)

 

軍購六千億元算客氣!

 

2004.09.29自由時報

■黃天麟

 繼十一位中研院院士發表反軍購聲明之後,反軍購團體及泛藍人士上週六再帶頭舉行反軍購大遊行,高呼「錢進美國,債留台灣」,並強調:六一○八億元軍購支出即使平均分攤十五年,每年支出也有四○七億元,仍會排擠國內之支出與建設,使每年國民生產毛額降低○點二七%。

 但奇妙的是,他們對我國每年「錢進中國」四○八○億元(註:我國每年平均對中國投資約一二○億美元,折合台幣四○八○億元,約為我國GDP三○○○億美元之四%,十幾年累計對中國投資金額已達一六○○億美元,折合台幣五四四○○億元)卻隻字不提,還在要求政府對中國進一步開放,甚至要求政府開放銀行對中國台商之融資,鼓勵更多「錢進中國,債留台灣」。

 每年四○八○億元對中國之資金挹注絕不是小數目,是年軍購金額四○七億元的十倍。若依上述泛藍反軍購之理論,會把台灣每年GDP成長率壓低二點七%(即○點二七%乘以十)。所以,如果他們真正關心我國國民生計,關心我國經濟之永續發展,第一個要反對的應該是「資金之西進中國」而非軍購。他們捨影響國民生計二點七%的「錢進中國」,卻來反對區區只影響○點二七%的軍購,若不是本末倒置就是輕重不分,顯然是意識形態在作祟。況且六一○八億元(年四○七億元)的金額也不比泛藍執政時計畫之軍購為高,他們有何反對理由,實在令人百思莫解。

 反軍購者或許會反駁說,二點八五%的國防預算是非生產性支出,而高達四%的對中國之投資是經濟活動之一環,不可相提並論。但如果大家真能平心靜氣加以分析,GDP二點八五%之國防預算有一大部分還是會回流成為國內需求與國內消費的,反而四%的對中投資與資金之挹注完全是百分之百的對外洩出。經驗告訴了我們,台商在中國建廠,資金去了,機械設備去了,技術去了,市場丟了,僱用中國勞工,繳中國的稅,即使賺到了錢也是投資再投資,十四年來對台灣都沒有回流,這樣的投資中國行為對台灣的經濟不但沒有助力,卻只加強了中國的國力,協助了中國的軍備擴充,增強了對台之打壓,加添我國外交上之困境。也就是說對中國之投資,與對其他地區的投資完全不同,對台灣而言與非生產性支出無異,且還會產生政治面的負面影響。

 反軍購及西進論者也經常說:「我國歷年對中國之出超已超過二千億美元,如果沒有對中國之出超,我國貿易收支就成逆差。」其實,這與典獄長對囚犯說「幸虧我給三餐,不然你早就餓死」一樣,毫無道理可言。事實是,為了「大膽西進」,台灣讓出了對美國、對東南亞、對歐洲的市場,尤其是我國的美國市場佔有率自一九八七年的五點八%降低到二○○二年的二點八%,這些對美、對歐日、對東南亞減少的出口,即使保守估計,應已達三千億美元,遠遠超過對中國之順差。也就是說,我國對中國之出超是台灣讓出市場給中國所換來的結果。

 最近又有人說,「將中國廉價資源變成開拓其他市場的助力,才能提高競爭力,避免產業空洞化」,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中國廉價資源之利用,台灣就會失去競爭力。這一點,我們實在無須再爭論了,因為「實驗是檢驗真理的最後標準」。十四年大膽西進的這一實驗已有了答案,即一六○○億美元(五四四○○億台幣)的「錢進中國」並未使台灣的出口競爭力、經濟成長突飛猛進、鶴立雞群,且遜於鄰國的韓國。韓國對中國之投資尚不及台灣之十分之一,但反而因沒有像台灣傾力利用中國廉價資源,在科技的提升上、在平均國民生產毛額上,能由落後的局面趕上台灣,且有超越之勢。反軍購的諸公不知有沒有注意到這一事實?

 事實就是事實,所以請反軍購的諸公不要再以國防預算、軍購會排擠國內經濟發展為由,來誤導民眾、欺騙國民,用之來反軍購、來杯葛預算。若真正有關懷國民福利、國家經濟的心,請先反對反常的「西進中國熱」,因為「錢進中國」對國民生計之影響十倍於國防預算與軍購。只要我們能減少對中國過度的投資,我們就能活絡國內經濟活動,增加稅收,解決財政困難,降低失業人口,提升國民所得,年四○七億元的軍購就會成為不是問題的問題。亦即我國之經濟、財政的問題不在軍購,而在於「錢進中國」。倘若仍然要以其他如人道、和平理由反對軍購,那麼遊行的地點也應該是北京,而非台灣。(作者黃天麟╱國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