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30自由時報 「我的台灣自救宣言」得獎作品
■鄭育興
四十年前,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三人共同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提出「建立新國家」、「制定新憲法」、「加入聯合國」三大目標,鞭辟入裡,石破天驚,開啟了台灣人民自救的先河。四十年來,台灣經歷許多變化,但在一九六四年就已楬櫫的三大目標,卻仍猶待實現。
廿一世紀台灣的永續發展,面臨眾多挑戰,政治並非惟一的要項。但當前台灣最大的困擾與糾纏,對內仍為國家認同,對外則為兩岸關係。這兩者又互為表裡。而惟有內部得到共識,對外才有堅強的力量
所謂認同問題,不是不認同台灣,而是不認同台灣為一國家。有人會說台灣是地理名詞,台灣認同只是地方性的認同,他認同的國家是中華民國。誠然,中華民國成立於一九一二年,但在台灣歷經修憲及三次總統直選後,由人民主權的確認,中華民國的內涵已發生改變。最清楚的事實是,神州已無中華民國!我們心目中那包括中華大地的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了!這不是主權治權的分割理論所能解釋的。戰後來台的同胞,是在台灣土斷的時候了,請以台灣人自居吧,將台灣作為安身立命之所。所有台灣的住民早已是生命共同體,承擔共同的歡欣與苦難,相信大家觀看奧運時都有這樣的感受。不論你是哪一族群,對中國人而言,統統都是「台胞」。就如作家苦苓所說:「離開中國,從此不再外省;除了台灣,哪裡還有故鄉?」
台灣不僅是地理名詞,台灣認同也不只是地方認同。美國CIA官方網站列有世界各國及其國情,台灣位居其中,即以台灣為名,領土包括台澎金馬;全名從缺,並無中華民國之名。此為世人普遍接受的事實,但在台灣卻還爭論不休。有道是,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天下皆識我們為台灣,以中華民國之名,可以讓我們走遍天下嗎?
有人說,中華民國國號,使我們保持聯合國席位多年,毛澤東甚且後悔用新國名。然而,中華民國之名,昔日是中國的代表。時移勢易,難道今天我們還能虛幻地聲稱代表全中國,和對岸爭正統?我不知道誰還有這樣的癡心妄想。三十多年前在聯合國一役,台灣以中華民國為名,早已大敗虧輸,如何能侈言分庭抗禮?有人以利害關係剖析,以為使用中華民國為名,是對岸中國可以接受的,可以使兩岸關係平穩。然而,中華民國之名不具備國際人格,中國自然可以接受。其實,它不是接受,而是接收
- 如聯合國紀錄裡中國的入會日期並不是一九七一年,而是一九四五年 - 再進而聲稱對台灣具有主權,意圖併吞台灣,這樣的關係有何平穩可言?只有凝聚台灣的國族認同,才是人民對抗中國兼併的最大力量。
自我定位清晰,國家認同不再歧異,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許多其他領域的爭議都將迎刃而解。有人認為正名並非急務,然而名不正,言不順,將導致民無所措其手足。例如所謂「去中國化」,是在矯正過去的「去台灣化」。有人對中國懷有文化鄉愁,但文化鄉愁和國族認同並不須混為一談,文化臍帶正可以使台灣文化更加豐富。有人抱有中國情懷,主張我們可以等中國走向自由民主,但難道台灣的前途要繫於不確定的長久等待?十二年前廖中山教授就已提出「認同台灣,別無祖國」的宣言。他呼籲「外省」鄉親:上代逃離,這代扎根,擺脫「中國法統」的包袱,共同為台灣建立「新憲法、新國家、新文化」而貢獻一己心力,才是留給子孫最大的財富。
所以台灣的四大目標為:「建立新國家」、「制定新憲法」、「加入聯合國」、「形塑新文化」。拋棄「大國」的幻想和包袱,面對現實,明確自我定位;維護自由民主的成果,以小事大,不亢不卑-這有許多是四十年前的自救宣言就已明言的,到今日仍然適用,並有賴全民的努力來達成!(作者鄭育興╱旅美電腦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