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2
阿山哥的苦悶,非「台灣心」莫解

 

2004.10.02自由時報

■林碧堯

 自從扁政府執政以來,讓游內閣出醜,甚或下台,隱約成為親中媒體的「既定目標」,難怪「中華民國官員」使用台灣話時,務必特別有技巧,否則很容易被「捉包」或「借題發揮」,因為中國文化孕育出來的年輕媒體人,最喜歡藉此操弄自己的文才,把形容詞當成「關鍵字」大作文章,以表達「忠貞」。一方面對民主的台灣文化一知半解,一方面對威權的中原文化食古不化,於是丁點蒜皮的細節,都足以「改寫」到意氣風發,長篇大論!這是當今「中華民國官員」無法暢所欲言,「言則得咎」的苦悶。

 外交部長陳唐山在接見「台灣外館正名運動聯盟」的場合上,用鄉言鄉語解釋當前外交的困境,雖然「說服」了「聯盟」的鄉親,卻「得罪」了「反獨」的陣營,於是透過媒體的集體運作,大興「大中國沙文主義」的語言文化風暴,持續「喝珍奶」的力道,修理政府,同時也向國際告狀。

 其實,這又是三一九槍擊事件以來,「黨國幽靈」持續作孽的連貫章節劇碼,只是這次的道具選用了「語言文字」而已。

 如果從親中媒體集體發難,到立法院圍剿,這種聲勢對台灣人而言,有如五十年代「說方言,掛狗牌」的重現!甚至尚有學者呼應「高級官員」(指游院長和陳部長)不該使用「粗俗的言語」的「語言歧視」出現!在過去中原至尊的文化下,台灣話被列入「方言」,因為那是「粗俗和叛經離道」的,務必撻伐禁止。這種對方言的醜化揶揄,對族群是嘲弄,也是侮辱!過去用法令施暴,如今透過媒體作祟發威,這是台灣社會深層的糾結,值得共同面對檢討。

 要是真正要挑毛病的話,外長部長在任何場合都不宜「看小」任何一個國家,但是這點挑剔卻無法「興風作浪」,於是從語言文字上找到了發洩「大中國沙文主義」的缺口,緊緊抱住「鼻屎般大小」的問題,大作「男人生殖器」的文章,盤據報紙的整個版面,歇斯底里地攻擊游內閣,盡情發洩「敗選」的遺怨,進一步重創族群倫理。這種文化上的較勁,從南台灣民眾在電視節目上的反應,清楚可見!大選後,台灣社會「南北較勁」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形成「北中國,南台灣」的局面,它不只是政治性的,更是文化性的。

 有位來自北歐的中部大學教授,對台灣媒體的觀察相當入微,他說:「台灣的記者如果在信箱裡發現一隻螞蟻,他就足以在他的特寫鏡頭下,做出一篇專題報導;只因為信箱內本不該有螞蟻,這則新聞也因而從早上播到晚上」!外交部長陳唐山一席話的後續發展,正是外人所見台灣媒體的「螞蟻情結」新聞,立委續棒猛追,完全符合了「親中媒體和立法院」成為「台灣最大亂源」的邏輯,問題的癥結不就是缺乏「台灣心」所引發的嗎?阿山哥的苦悶,不也是「台灣心缺乏症」的症候群嗎?發脾氣並不是執政在位者「特效藥方」。當下的「中華民國官員」該知道如何對症下藥吧!

(作者林碧堯╱東海大學教授、台灣中社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