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11自由時報
■徐永明
整個總統大選的政治重組效應,並沒有停在開票當天的七百萬對七百萬票,反而因著立委選舉的接近,順著總統大選爭議的抗爭,帶進新的反軍購議題而不斷地掏空藍綠對峙的政治板塊,最明顯的趨勢,莫過於國民黨過去五十年所建構的社會保守聯盟的瓦解。
國民黨作為一個外來政權,除了透過威權侍從的分配體制來進行地方派系的控制之外,在社會各部門也多所建構,首先,透過肥料換穀的低糧價政策,一方面擠壓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成為出口導向的勞動大軍;另一方面,則是由低糧價補貼城市軍公教部門的生活條件,因此這移民來台的百萬軍民,有能力成為台灣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
再者,透過低學費與高門檻的教育政策,不但再一次補貼軍公教部門的就學成本,也透過大學入學機會的控制,除了對高等教育的意識形態內容進行教化性的監督之外,透過入學機會的篩選與軍公教補貼,建構出一個以省籍過度代表(over-representative)的高教育群體,不但成為了台灣都市中產階級的主要內涵,也造就了藍綠支持在教育背景上的差異,與其說是「聰明一國,笨蛋一國(台大教授林火旺語)」,不如說是「吸血一國,出血一國」。
這說明了,為何教改與高學費議題會成為總統大選藍綠交鋒的重要議題,因為在台灣教育的確是生產階級的工具,只不過問題不在高學費的成本問題,而在於過去五十年低學費所補貼出來的社會保守聯盟,這個社會組成雖然有著中產階級的外衣,但是深深依賴國家的保護,以台灣內部的教育提供、公共服務與安全財(security
goods)為主要市場,與面對全球競爭的出口導向部門有著完全不同的政治性格。
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何民主化後的台灣會有「懷念蔣經國」的現象,因為蔣氏政權的核心基礎就在於這個保守同盟,會有人感念那一個威權控制的時代也不奇怪,因為這有許多補貼與保護的恩惠在那裡,這不是一個開放競爭的民主社會可以想像的:學校的老師可以免稅,甚至還要保證就業;軍人也可以免稅,甚至還有轉業保護,領第二份薪水;公務人員則是有優厚的退休待遇,動輒成為政治勒索的議題,當然不要提到淘汰與流動的要求,這是一個被環環圈住的鐵桶部門,奠定了黨國長期執政的基礎。
無怪乎,國民黨失去政權的失落感,也反映在這些社群的危機感,這是兩千年民進黨政府剛上台所面對的社會氣氛,而兩千零四年要復辟的強烈力道也來自於此。因此,整個總統選戰的社會對立面會那麼強,不只是政治人物的操縱而已,大家心知肚明,這是社會性、階級性的對抗,要瓦解的是一個不公義的社會分配體制。
過去發展學派(developmental)強調學費與糧價的「雙低」政策,對於提供廉價勞動力來進行台灣資本主義的累積是有助益的;但是卻完全忽略了,整個分配的模式作為政治控制重要手段的效果,尤其有明顯的城鄉、部門與省籍的資源動員偏差,而反對運動就是在這樣的階級界線下,有了社會支持的動力,這是省籍表象之外,藍綠競爭的重要的底層意義:階級間公義的需求與平衡。
至此,民進黨的持續執政必須關照到這個社會改革的面向,不是透過更多的補貼來製造更多的特權部門,而是重新界定公義原則,搗毀社會剝削與國家補貼的層層機制,這才是解放台灣社會力的開始,也才會是台灣面對中國競爭的最大依恃。(作者徐永明╱中研院人文與社會中心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