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13自由時報
為了向北京當局表達善意,陳總統提出「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的說法。此一說法的「妥協性」十分明顯,並非對台灣主權的正確陳述,儘管如此,中國方面仍斥之為規避「一中原則」。在國內,朝野對此說法也不甚滿意,倒是前總統李登輝快人快語說:這是自己在騙自己嘛。
一如統派人士向來所虛構的,以及「中華民國憲法」所規定的,所謂的中華民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及蒙古共和國,這兩個國家都是聯合國的會員,反而中華民國不是聯合國的會員。所以,「中華民國」堪稱是全世界最大的神話和笑話。李前總統上週演說時還特別澄清:中華民國憲法制訂時,台灣並不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台灣並不包括在那部憲法裡,台灣人民也沒有參與制憲。可見,中華民國在台灣,只是「借殼上市」。
中華民國與台灣不能劃上等號,必須從歷史和法理來理解。一八九五年,中國清朝把它認為「花不香、鳥不語、男無情、女無義」的台灣及澎湖,永久讓與日本。一九四五年,盟軍戰勝日本,盟軍統帥命令:「在中華民國(東三省除外)、台灣與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內之日本全部陸海空軍與輔助部隊應向蔣委員長投降」。日本並非被中華民國打敗,台灣更非中華民國所光復,國民黨軍隊只是受盟軍委託佔領台灣。如果將受盟軍委託軍事佔領的台灣視為中華民國的領土,則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也應該屬於中華民國,而且東三省也應該屬於前蘇聯,那就荒唐了,這個事實史料俱在不容歪曲。
湊巧的是,隨後的國共內戰國民黨政權崩潰,中華民國政府轉進台灣,韓戰、冷戰則緊接著登場。為了構築反共防線,盟國一方面讓國民黨政權轉進台灣,一方面也迫其放棄反攻大陸。然而,盟國也相當擔心,盟軍好不容易打敗日本而獲的台灣,會在國民黨政權之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因此,雖然國民黨政權轉進台灣,盟國實際上仍主張台灣主權歸屬未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總統杜魯門在韓戰爆發後聲明:台灣將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的安全回復,及對日本和約成立之後,或者聯合國有所決定之後,才能確定。
有趣的是,蔣中正與蔣經國也為這段歷史留下了紀錄。蔣經國在「風雨中的寧靜」裡提到:近來(一九四九年)台灣地位問題,以及聯合國託管的謠言,甚囂塵上,蔣中正認為是「英美恐我不能固守台灣,為共匪奪取而入於俄國勢力範圍,使其南太平洋海島防線發生缺口,亟謀由我交還美國管理,而英國在幕後積極慫恿」。蔣中正並揚言:余必死守台灣,絕不能交歸盟國。蔣氏父子既說「交還」、「交歸」,可見連他們也很清楚,台灣是屬於盟國,不屬於中華民國的。
一九五一年,盟國與日本簽訂「舊金山和約」,該約第二條明言:「日本茲放棄其對於台灣及澎湖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在該約生效日簽訂的「日華和約」,也重申了這項原則。以上條約並未解決台灣的歸屬問題,只能稱之為日本的放棄條款。以致一九七二年日本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時,對中方宣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日方僅僅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而非「承認」。另外,美國的台海政策也愈來愈清楚,要求兩岸問題必須和平解決,並需獲得台灣人民的同意,這項立場無異就是台灣地位未定。
台灣不屬於中華民國,國民黨政權宣稱的法統,不就失去立足之地了嗎?正是基於法統的需要,即使美國當年一再建議放棄金門、馬祖,國民黨政權還是打死不退。因為,金門、馬祖在法理上確實屬於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未定地位截然不同,只要還有金門、馬祖在手上,轉進台灣的中華民國,至少還有「立國」的基礎。至於北京當局,明明可以佔領金門、馬祖,卻寧可把它們讓給國民黨政權,其實是要用一個中國的繩索套住台灣,為以內戰、內政方式處理台海問題埋下伏筆。
一九七一年被逐出聯合國以前,因為國際上意識形態的對立,中華民國還有若干空間,但從此以後,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為同義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還說「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無異是把台灣送進北京的一中陷阱,讓北京的台海問題內政化如願以償。因此之故,分辨台灣與中華民國,以及台灣正名的必要性,絕非意氣之爭或文字遊戲。陳總統面對國際現實,不得不有所妥協,吾人可以理解,但中華民國是中華民國、台灣是台灣的差別,畢竟不可模模糊糊敷衍了事,否則,堅持台灣主權的台灣民意,最後可能會在妥協聲中淪為犧牲品,那就真的是台灣人民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