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6自由時報
■戴正德
十月廿五日是國民政府佔領台灣初期所訂的光復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況走向因日本對珍珠港的偷襲,迫使美國參戰而急轉直下,注定了日本日後敗戰的命運。台灣在日本放棄主權撤退之初,人民真的欣喜欲狂,期待異族統治的終結及回歸祖國所能得到的尊嚴生活。台灣人以滿腔的興奮揮舞著歡迎的旗幟,哪知來「光復」的竟是一群無紀律穿草鞋挑飯鍋的烏合之眾,台灣人民看得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這個懶散土里土氣,裝備又極差的隊伍難道就是擊敗日本的國軍?台灣人要高呼萬歲的聲音,頓時驚訝得啞口無言不知所措。緊接著,二二八大屠殺的爆發,台灣菁英被趕盡殺絕,也開始了世界歷史上最慘無人性的恐怖戒嚴統治。台灣人沒有因日本的退去而過得更好,反而每況愈下,使台灣陷入空前的經濟蕭條與政治災難。那些隨著蔣介石自中國落跑來台的「外省人」被刻意安排不與台灣人毗鄰而居,必須分配在像德國納粹對付猶太人的Ghetto眷村裡,並且施予嚴厲的忠黨愛國教育,注入「外省人」不能認同台灣的主因,也成為今日台灣藍綠壁壘分明的禍源。十月廿五日是台灣的光復或再淪陷?由台灣人因蔣介石而經歷的苦難悲情來看,其答案不言可喻。
統派份子常說假如沒有蔣介石的統治與國民黨的人才,台灣哪會有今天的經濟繁榮?不要忘了,台灣再淪陷時,台灣的生活水準是與日本平行的。今天台灣與日本能同日而語嗎?一個是世界經濟強國,而另一個卻連國也不成國,在國際上處處被打壓,被譏為「誰理你」!十月廿五日本是大好日子,可以是台灣歷史輝煌的新生,但我們不得不問,那是光復或再淪陷?國民黨假若沒被趕出中國來統治台灣,台灣的成就豈會只有目前的情況?
台灣人民一直沒有族群情結,省籍矛盾是國民黨一手造成的。蔣介石為了確保外省人的效忠,在各方面給予外省子弟的方便,升學有保障名額,國會議員留有三十五省之代表,而且終身不必改選;更嚴禁台灣語文並貶稱為方言,沒收在當時頗為流行的台灣羅馬字刊物…,深化外省人的優越感。外省人因國民黨刻意的隱性安排,受教育之機會超優於台灣子弟,而大部分的台灣人為了過活,只要能完成中學教育已很了不起,除非家有恆產,很難再上一層樓。除了一些極少數的半山之外(如連戰的祖父等),台灣人一直是被統治者。雖然本省人佔了全人口的八成五以上,但還是被少數的外來政權所統治,就像數十年前的南非,由十五%的白人統治了八十五%的黑人一樣。這個景象到了李登輝上台後才有了轉機。
台灣人與外省人間的矛盾關係,十數年來其實已完全消失,不過在連戰二次敗選後,省籍情結之緊張又再次興起,轉換成統獨的對立。外省子弟雖都出生於台灣,但卻不願融入台灣社會認同台灣,反而處處以中國人自居,並唯恐台灣獨立。今天台灣社會的紛爭不安,完全是因這些「外省人」不願當台灣人所使然。細看台灣目前之亂象,哪一個不與省籍情結無關?在立法院杯葛議案,在媒體上製造矛盾不安,向李登輝嗆聲,反軍購,說阿扁槍擊案是自導自演,反對台灣正名的…幾乎全以外省人子弟為主。雖然這批人也說愛台灣,但其愛卻是要台灣成為中國的愛,不是要台灣出頭天的愛。
如何才能使台灣變成充滿和樂安定的社會呢?只有回歸理性,腳踏實地,心向台灣才有可能,這絕對須要有一個全民命運共同體的體認;不過沒有台灣認同,哪能成就、培養台灣意識的教育,我們已損失五十年的時間了,再不積極動員,堅定台灣認同,制定新憲法,台灣的命運將會是坎坷的。所有在台灣的住民應發展出同舟共濟的認知,不論本省或外省,同心一致。但如又把台灣錯當中華民國,那怎有可能呢?
歷史的錯誤已造成,我們在今天只能記取教訓,從再淪陷中真正光復。讓台灣人拒看,也拒上由統派主持的媒體叩應節目,也在年底的選舉粉碎統派份子的陰謀,把認同台灣說台灣話的候選人送進立法院吧。(作者戴正德╱台教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