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7
連戰和兩顆子彈

 

2004.10.27自由時報

■李南衡

 有位年輕人「色」迷心竅,痛苦不堪,去請教一位精神科醫師。精神科醫生隨手畫了一個圓圈,問年輕人想到什麼?年輕人馬上回答:性。看到圓圈我就會想到女人的乳房。精神科醫師畫了一個正三角形,問年輕人想到什麼?年輕人立刻說:性。因為正三角形我會讓它一轉變成倒三角形,你知道倒三角形就像是女人的……。精神科醫師畫一個正方形,問年輕人想到什麼?年輕人隨口說:性。因為女人重要的部位被正方形的馬賽克給遮住了。精神科醫師畫一條曲線,問年輕人想到什麼?年輕人高興地回答說:性。這曲線多像女人的腰啊!精神科醫師拿起筆來又要畫什麼,年輕人阻止他說:醫師,不用再畫了,你無論畫什麼,我都會馬上聯想到性。

 十月廿四日,國民黨連戰主席南下到屏東為國民黨籍立委參選人站台時,向支持群眾說:政府執意通過六千一百零八億元軍購預算,是否要收買美國?是否有把柄落在人家手上?問群眾這是不是和台南兩顆子彈有關?

 六千一百零八億元的軍購預算,竟然可以聯想到兩顆子彈,連戰主席實在太了不起!

 我們可以假想一個情境:連戰主席去請教一位精神科醫師,精神科醫師寫了「一○」,問連戰主席想到什麼?連戰主席回答:兩顆子彈。一顆子彈畫過陳水扁的肚皮留下「一」的傷口,另一顆子彈打到呂秀蓮的膝蓋紅腫起來像個「○」字。連主席不是喜歡眨眼睛嗎?所以精神科醫師就問連戰主席,我說「眨眼」你想到什麼?連戰主席回答:兩顆子彈。因為一眨眼的工夫,兩顆子彈就飛過來了。精神科醫師本來還想問下去,連戰主席可能會不耐煩說:請您別再問了,我連寫自己的名字都會難過。精神科醫師似懂非懂問說:是不是寫到連戰的「戰」字,右邊是干戈的「戈」字,心裡不舒服?連戰主席搖搖頭。接著又問:是不是「戰」字的右邊「戈」字去掉,剩下個「單」字,左邊再加個弓箭的「弓」字,就成了兩顆子彈的「彈」字?連戰主席搖搖頭說:我簽名寫到「戰」字的時候,就得先寫兩個小方塊,那明明就是兩顆子彈!每次我簽名,我的內心都在淌血呢!

 我們不知道連戰主席這種狀況,是不是叫作「彈」迷心竅了?

(作者李南衡╱作家)


話音刺耳 台灣不能不警覺

 

2004.10.27自由時報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特稿

 就在美國總統大選即將投票,華府外交人士比較布希與凱瑞陣營的對台政策是否有異之際,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卻在北京接受兩家電視台專訪時,對台灣的統獨問題發表驚人之語。

 一時之間,密切關注兩岸情勢的人都在質疑,布希政府的對台政策在選前就已轉變了嗎?曾經在政府服務,較為老練的華府學者和外交分析家,對於鮑威爾的談話都持審慎態度。

 鮑威爾說台灣不是獨立的,不享有國家主權,話聽來雖刺耳,但這是國務院長久以來的政策立場,嚴格說來不算有新意。只是連國務院裡的官員都有人認為,鮑威爾不必說得如此坦白。

 至於鮑威爾要兩岸不要做出有害統一的事情,不少人更寧願相信,鮑威爾是一時口誤,畢竟鮑威爾連公開反對台獨的話都沒有說出口,更何況是公然促統呢?國務院副發言人艾瑞里二十五日果然如外界預期的,立即聲明美國政策沒有改變,鮑威爾談話的重點在「促談」。

 雖然大政方針未變,但是鮑威爾的談話也反映出一些值得台灣警覺的發展:一是布希政府在與中國改善關係的同時,不獨不武的戰略清晰政策可能愈來愈堅定,也就是在台獨問題上,可以模糊的空間愈來愈小。

 從陳水扁上任後提出的一邊一國、公投制憲,到最近總統府資政辜寬敏登報要求美國重估一個中國政策,台灣在台獨問題上衝撞美國底線的力道愈強,美國捍衛一個中國政策的聲音就愈大、愈直接。

 外交人士分析,從國務院亞太助卿凱利今年四月在國會表示,台海現狀是由美國定義,再發展到鮑威爾公開說台灣不是獨立的,不享有一個國家的主權,對於一再宣示台灣是個主權國家的台灣政府而言,鮑威爾的談話可以視為美國對台灣的一個連續性回應。

 一位前民主黨官員表示,就算凱瑞勝選,美國也不會要求台灣不能宣稱自己是主權國家,但美國政府必然會要求台灣不要在憲法上改變台灣的地位;其次是台灣政府在內政上固可操弄主權議題,但不必以此做為和北京對話的條件,徒增復談障礙。他相信布希政府也不脫這樣的原則。

 外交觀察家還指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鮑威爾訪問中國的目的既然在促談,清晰而堅定地向北京保證美國不支持台獨,對一個中國承諾不變,也可以說是在促談工作給了北京一個定心丸,使北京在評估是否恢復與台北對話的同時,不必擔心美國暗挺台獨,而有更積極的復談意願。

 另一個應該關注的問題是,台灣和布希政府間的化學變化似乎有了不同味道,雖然政策未變,溝通管道仍在,美國也不可能為了北韓等問題「出賣」台灣,但是包括鮑威爾在內的一些官員似乎相信,台灣有意誤解美國的政策,或是漠視美國的想法,使美國「管理」兩岸政策日益困難。

 鮑威爾在接受訪問時公開讚揚中國的外交趨於成熟,對台灣則語多告誡,即使鮑威爾未必會留任,這樣的想法在布希政府是否會漸成主流,是台灣不可輕忽的。

 其實多數華府的外交觀察家相信,就算民主黨上台,對台灣的政策也不會有重大改變,日前參議院民主黨領袖的外交幕僚季浩豐在演說時也證實了這點,關鍵在於主掌亞太政策的外交和國防官員在執行面的寬鬆,以及他們和台灣之間的互動感覺。例如國務卿傳聞人選之一的郝爾布魯克至今還不願與台北駐美代表李大維會面,就令台北很不安心。

 旅美台僑相信布希政府對台灣較為友善,多半支持布希連任。問題是,布希與台北的互動感覺也在變化中,台北對美台外交要有更高的敏感度。


台灣已脫出「獨立」訴求而是台灣「建國」,
—鮑爾在北京言詞的解讀

 

2004.10.27台灣日報【華府評論】

◎王景弘

 美國國務卿鮑爾在北京談對台灣政策,說出幾句狀況外的話,引起台灣關切,國務院也忙於澄清,強調美國對台灣政策,「今天和昨天一樣,並沒有改變。」

統一與解決不同意涵

 我們相信國務院的澄清,也能理解國務院官員不能打國務卿嘴巴,更正他的談話。但既然一個英文字「統一」與「解決」含義相差十萬八千里,也事關美國「長期以來」的一貫政策,鮑爾國務卿應在最近期內,找適當時機,正確使用「解決」,以反映美國的一貫政策。

 「統一」(unification)與「解決」(resolution)帶有不同意涵,也代表美國與中國立場的差別。所謂「和平統一」是中國的立場,帶有「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意義,中國併吞台灣有其「正當性」。美國一貫主張的「和平解決」則強調和平的手段,而不對解決的結果有特定主張。

 這兩個字眼職業外交官不會弄錯,但一到大官便常會出狀況。雷根總統的第一任國務卿海格,便誤用過和平「統一」當美國政策,事後經助理國務卿何志立「澄清」。這次鮑爾在北京接受訪問時,用了和平「統一」的字眼,駐美代表李大維立即向國務院高層官員查詢,經明確告知,美國對台灣政策並無改變,美國一貫政策是兩岸經過對話,達到問題的和平「解決」。

 國務院發言人依利在例行簡報中,也技巧的指出,美國政策的一個要素是兩岸問題經由對話和一個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辦法,達到和平「解決」。

台美看法、立場均不同

 鮑爾國務卿另一狀況外的談話,以美國政策而言,並不算錯,國務院發言人依利事後也稱此項有關台灣地位的談話,反映美國長期的政策,但他的表述方式可謂言多必失。

 鮑爾是在被問到台灣不斷主張它已經是「獨立的主權國家」,不必再宣布獨立的問題時,多說了幾句不必說的話。他說:「他們(台灣)可以自己那麼說,但我們的政策很清楚。中國只有一個。台灣並不是獨立。它並未享有作為一個國家的主權,那是我們的政策,我們堅定的政策…我再重述一次,我們不支持在台灣的獨立運動。」

 如果鮑爾只說到台灣要發表什麼聲明,那是台灣的事,美國政策並不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那便比較符合美國政策。台灣是否獨立,是否主權國家,有國際法上的定義,有事實的認知,有不同的政策決定,美國不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那是美國的政策,而不一定是事實的表述。鮑爾稱台灣可以發表自己是主權國家的聲明,而美國政策是不承認,這表示雙方看法、立場不同。

 但這種立場也常常混浠,常常出狀況,例如布希總統和鮑爾國務卿在提到台灣時,都曾稱為「國家」。鮑爾在正式記者會中提到陳水扁還是用「陳水扁總統」。不是國家,何來總統?不把台灣這一個國家當國家,只是應付中國霸權的權宜手段,事實上,就像提問者所說,至少還有二十幾個國家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不但如此,鮑爾所一再提及的台灣關係法,也把台灣視同國家,美國一應適用於國家、外國、外國政府的法律均適用於台灣。

鮑爾說法不合事實陳述

 在正式政策的層次上,美國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倒是事實。美國此項政策,至少應從一九七九年美國外交轉向時算起,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便以「台灣當局」稱呼台灣。但嚴格說來,那是美國政策的改變,而不是台灣地位的改變。

 過去,美國政策對「台灣不是主權國家」有比較婉轉的說法,如一九九四年台灣政策檢討,美國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並稱美國不支持台灣參加像聯合國之類「以國家為會員」的國際組織,這就是美國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的另一種說法。

 但是,鮑爾國務卿用直接的語言稱「中國只有一個。台灣並非獨立」,那是不合事實的陳述,也容易引起誤解,令人遺憾。美國應該理解及接受台灣的「現狀」就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台灣主權屬於在台灣的二千三百萬人民。如果美國不接受如此現狀的解釋,其必然結果是台灣人民繼續採取更積極的作為,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

台獨屬和平選項之一

 鮑爾仍沿用舊套,或依中國的說法,把這種政治訴求及活動,稱為「台獨運動」,但台灣實際上已經脫出「台灣獨立」的訴求,而是台灣「建國」的訴求。台灣既不屬於任何外國,不是任何國家殖民地,在民主體制下,人民選擇自己的政府、總統、國會,有自己的外交、國防,與各國有正式外交或實質關係,就沒有從那一國「獨立」出來的問題,只有經過內部憲政改革與參加國際社會的建國問題。

 在所謂「台獨」問題上的發言,鮑爾的用語卻是第一次恢復美國最原始和正確的承諾:美國不支持在台灣的「獨立運動」。這是尼克森與季辛吉對中國領袖周恩來的承諾之一,以後受到羅德等一些國務院官僚的曲解,化約成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和所謂「中國不武,台灣不獨」的模式。其實,「台灣獨立」屬於「和平解決」的可能選項之一,就像如果兩岸都同意合併,美國並沒有理由反對一樣,如果中國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美國也沒有理由「不支持」。美國的立場是不支持「台灣獨立運動」,但是,如果現在還有「台灣獨立運動」,他們並不預期美國支持,他們需要的是選民的支持。

 除這些狀況外語言之外,鮑爾此次北京行的談話,對台灣還是積極性的多,如他對軍售問題的談話,不但重申台灣關係法是美國政府的責任,而且把中國軍事部署使台灣安全感受威脅,視為台灣軍購需要增加之因。他也認為陳水扁總統國慶談話可作為雙方恢復對話的契機,這些積極性的談話,可作為美國政策未變的註腳。 .....2004-10-27【台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