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6自由時報
曹長青
由於在立法院選舉中「泛綠」沒有過半,因而有人對台灣走本土化、制憲正名的方向提出懷疑,甚至有民進黨立委要求把台獨從黨綱中刪除。
台灣到底應不應該制憲正名,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它既涉及原則性,也涉及技術操作問題。原則性是,台灣人民有沒有這個選擇權利;技術性是,根據現在的台海局勢和美台關係等,這個目標是否可行。
台灣人民有權 選擇自己未來
對第一個問題,幾乎不需要辯論,因為人民主權是國際政治法則。台灣曾受荷蘭、日本、蔣介石等政權的殖民統治,在尊重民族自決權已成為無可非議的普世價值的今天,台灣人民當然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未來,包括國號、國旗、國歌、憲法及生活方式。即使北京的學者在美國的電視辯論節目中也不得不承認,台灣人民有這個選擇權利。
但他們強調,如果不能操作的話,再好的理想也只能是幻想,是烏托邦。他們的看法和那位提出刪除台獨黨綱的立委有相似之處,認為台灣的正名制憲、走向正常化國家的目標不可操作。
所謂「不可操作」的制約因素有哪些?從外部來說,主要是美國和中國。美國迄今仍實行一個中國政策,但顯而易見,美國的一中政策不是根據今天的台灣現實制定的,而是三十年前當台海兩岸的獨裁者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宣稱一個中國時,美國僅是對這個宣稱「不表示異議」,對當時台海兩岸政治現實的一種認可而已。今天,當台海兩岸有一方(台灣)的人民發出聲音(不再由獨裁者說了算),拒絕接受一國兩制,認為台海兩岸是一邊一國,台灣是個主權國家時,美國的一中政策就不得不根據現實做出調整和改變。實際上早在柯林頓執政時,他所屬的民主黨的黨綱就明確提出,台海兩岸的任何改變必須得到台灣人民同意。言外之意,就是台灣人民有選擇的權利,美國尊重和保護這種權利。到了布希時代,這一點被表達得更加明確,布希總統甚至在美國電視上公開宣稱,如果中共對台動武,美國將不惜一切代價協防台灣。
更近的例子是,當有人問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什麼是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時,他的回答是,我不能定義「是什麼」,但可以告訴你「不是什麼」,那就是,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是北京所說的那個一中。當被追問,到底什麼是美國認定的「台海現狀」(status
quo)時,凱利的回答也是,我不能定義什麼是,但可以告訴你什麼不是,美國所說的台海現狀,不是北京所定義的那個。美國高層官員的這種故意模糊的說法本身,就說明美國面對台灣的民主變化,人民發出聲音的現實,它的一中政策正處於準備調整的過渡階段。
台灣民主進程 促美調整一中
實際上,無論是尊重台海的現實,台灣人民要求獨立的真實,還是美國信奉建國兩百年來的根基性價值(尊重人民選擇權,堅持民主自由原則),都將導致美國不得不朝向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權利這個方向發展和演化。
另一個被視為制約台灣制憲正名的外部因素是中國。流行的說法是,如果台灣走向國家正常化,中共就會動武,台海就會有戰爭。這次台灣的立委選舉「泛綠」所以沒過半,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很多台灣人被這種戰爭論嚇住,想保持現狀,不敢推動台灣向前走。
但現實是,即使中國有動武的願望,它仍缺乏這個實力。今天北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對台動武,主要由於國際環境和中國內部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空前地增加了制約它的力量。
在國際上,冷戰結束後,自由世界的領袖美國成為唯一超強,並由於領銜軍事反恐,這種自由的力量主導國際安全環境的局面更為加強。雖然中國的軍力在增加,但和美國軍力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按照前美軍太平洋司令布萊爾的評估,中國軍力僅相當於美軍越戰時的水平,落後三十多年。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共產主義大勢已去,紅色蘇聯不復存在,那個曾牽制美國和西方自由力量的華沙條約共產集團已成為歷史,因而美國更有力量和能力來對付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可能的對自由世界的侵犯。
而且從地緣政治來看,通過反恐,美國和日本的「安保關係」獲得實質性加強,而日本無論是軍費開支還是海、空軍實力,都遠超過中國。布希總統在二十日宣誓就職後,馬上去歐洲的布魯塞爾北約總部訪問,加強美國和北約的關係。二月份,美國和日本將就「安保條約」發表新的宣言,進一步強化兩國安全聯盟,而這種關係的強化,表面是對付北韓,實質上包括遏阻北京的軍事擴張,尤其是在台海的可能盲動。
反恐戰爭導致的另一個重大亞太局勢變化是,美國和印度正建立戰略伙伴關係,美印軍事交流非常頻繁。這次印度洋海嘯救援中,布希總統表示他將在今年適當時機訪問印度,僅對亞洲國家做出這一項出訪承諾。印度不僅近年經濟以五%的速度增長,而且相當注重發展軍事,正在建造第二艘航空母艦(第一艘購自俄國),其海軍力量已可進入南中國海水域活動。美印軍事聯手,對中國在台海的任何可能動作都構成潛在制約。不用說別的因素,僅美日聯盟在前、美印聯盟在後這種夾擊的戰略格局,就制約北京無法在台海採取軍事行動。
一旦台海出現危機,美國會不會軍事干預?美國歷屆政府雖都沒有對此做出明確承諾,但美國歷屆政府都把台灣的安全視為美國在亞太區域的戰略利益,那麼是不是要保衛台灣,實質上是要不要保衛美國自身利益這樣一個問題,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不過美國不願把它說得那麼明了。而僅有一個美國軍事干預的可能性存在,北京就不敢、也不能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畢竟兩國的實力相差懸殊,且不說,共產主義運動走到末日,勢單力薄的中共,只能採取守勢,根本沒有五、六○年代那種輸出革命的進攻勢頭。
冒險攻台 難獲中國人民支持
而另一個更大的變化在中國內部,如果說當年毛澤東要打台灣,當時八億被洗腦的中國人是一個聲音,一切行動聽指揮,還有可能(即使在那樣的條件下,毛也沒有認真做過打台灣的準備);而今天,結束毛時代的中國,人民不再意識形態化,而且空前的物質化,絕大多數中國人想的是掙「錢」,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對台動武則意味著中國的股票大跌,外資停止,物價上漲,經濟動盪,影響千家萬戶的生活,它絕對不會被中國的百姓所支持。因為常識是,即使打下台灣,老百姓也不會每人分上一塊台灣的土地。
中南海的領導人更和毛時代不同,他們已毫無毛那種原始衝動的幻想,連烏托邦的夢都不再有了。面對共產主義全球崩潰,江澤民、胡錦濤們,只有一個「理想」,那就是千方百計保住自己的權力,讓共產黨存活。僅去年中國就有五萬二千件暴動事件,平均每天一百四十件,可想而知人民的不滿到何種地步,且不說還有新疆、西藏等被西方學者稱為火藥桶的民族矛盾問題,以及八千萬中國人每年生活費不到七十五美元的貧困問題,還有每年湧入勞力市場、失業率高達二十%的民生問題等。溫家寶去秋訪問美國時,不斷講一個數學:不管中國有多少外匯,一除以十三億人就沒了;不管中國有多小的問題,一乘上十三億人,就是天大的問題。溫家寶已感覺到僅僅維持這樣一個人口高達台灣五十倍的國家,就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能夠不發生大的動亂,不發生重大經濟危機,能夠這樣相對平穩地繼續維持下去,對於胡溫們,就是萬幸了,哪還可能冒險打台灣。而且一旦打失手,他們的權力就丟了,孰輕孰重,他們絕對清清楚楚。
泛綠堅定信念 撐起台灣未來
因此無論是國際環境,還是中國內部的變化,都不僅不是台灣走向制憲正名、國家正常化的不可克服的因素,反而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利於台灣朝向這個目標邁進。尤其對美國來說,決定美國一中政策發生變化的根本性因素,就是台灣的民主進程。台灣人民追求國家正常化的聲音越大,美國的一中政策改變的可能性就越高。或者說,美國一中政策變化的關鍵因素,取決於台灣人民從蔣介石時代被洗腦的麻木中覺醒的速度和程度。而對北京來說,由於它沒有實力在台海發動戰爭,因此當台灣人民展示出不被嚇倒的、真實的民意,北京就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只能和台灣談判,做出妥協。台灣的何去何從,外部因素遠沒有內部因素關鍵。
泛綠這次在立法院選舉中所受的挫折,除了選舉策略的失誤之外,主要還是由於國民黨五十年統治所遺留的地方勢力的盤根錯節,以及賄選惡習,這些都是嚴重阻礙台灣民主走向成熟的因素。但是那些勢力和那些惡習,都毫無疑問是日益弱化的趨勢。所以對泛綠來說,目前重要的是要繼續往前看,往遠方看,不能因為走路跌了一跤,就懷疑方向有錯。願景,堅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這三個缺一不可的支柱,才能撐起台灣的未來。(作者曹長青為中國旅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