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0自由時報
■許志嘉
中國反日風潮遠因是長期以來中日重大議題爭議的結果,歷史問題、台灣問題、釣魚台主權爭議、美日安保、戰爭賠償、日軍遺留化學武器及光華寮(中國留學生宿舍歸屬中國或台灣的爭議)等問題,尤其是歷史問題,更是中國政府與民間批日的重點。
今年反日風潮直接導因是日本修改教科書內容,加上聯合國改革方案,日本積極運作爭取成為安理會新常任理事國,中國網友透過網際網路表達反對,把去年亞洲盃足球賽以來的反日民族主義情緒擴大成新一波反日風潮。
中國反日可從民間與政府兩個層面觀察。就民間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以愛國主義取代共產主義,做為凝聚團結的意識形態,一九九五年二次大戰結束五十周年,中國進行大規模愛國主義教育,日本便成為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下民族主義情緒的主要對象。
在政府層面,去年七月日本發表二○○四年防衛白皮書中,將中國與北韓並列為日本安全關注的兩個國家;去年十二月日本修訂的第三份防衛計劃大綱,更納入「中國威脅論」論點,將台灣海峽與朝鮮半島並列為周邊安全的不確定因素;今年二月,美日安全諮詢會議「二加二會談」中,又將台灣海峽安全問題列為雙方共同的戰略目標。
日本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情勢似乎愈來愈明顯,日本長期以來對中國採取較緩和的政策似乎有了轉變,中國對於日本安全戰略目標轉向中國感到憂心,更對日本聯合美國插手台灣問題深感不滿。
中國政府與民間的反日情緒不斷積累,但對中共而言,中日貿易逾二一○○億美金,日本是中國主要貿易夥伴,也是重要的投資來源國,長期以來更提供超過一○○億美金的經濟援助,中日關係惡化並不利於中共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中國實無讓中日關係惡化的理由。但民間反日情緒高漲,北京當局無法對這些「愛國民眾」採取強硬態度,「默許」反日風潮的擴大,一方面讓民族主義情緒找到發洩口,一方面也可藉由民間反日當作籌碼,迫使日本在歷史問題讓步、反制日本介入台海及反對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
只不過,中國對反日風潮的「消極不作為」雖有政治考量,但任令反日風潮擴大並不利經濟建設,民族主義就像一隻巨獸,若無法有效控制,可能反過來侵吞執政者。
為了國家利益,中日官方都有意避免雙邊關係持續惡化,但深植在中日之間的各種爭議與民族仇視,使雙邊關係存在根深柢固的不穩定因素,稍一撩撥又會輕易挑起衝突,若無法解決這種結構性衝突,最困難的時刻恐怕隨時都會出現。(作者為銘傳大學大傳系、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