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68
中國化 導致台灣人喪失認同意識

 

2002.12.16自由時報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特稿

 戰後台灣內部的「中國化」政策使台灣人喪失對台灣的認同意識,而日本也因無法自對戰爭的「自責」泥淖中解脫而否定自己的傳統文化。

 李登輝前總統在日本的「李登輝之友會」成立大會中,發表衛星視訊演講,剖析台灣精神與日本精神的真正價值觀,「哲人政治家」李登輝宏觀的歷史視野令在場的一千四百多人喝采。

 什麼叫做「日本精神」?李登輝認為「武士道」就是日本精神,這也是日本人的最高道德規範,「甚至是世界上很貴重的財產」,在台灣海峽、巴勒斯坦、阿富汗、伊拉克與朝鮮半島發生危機,乃至於經濟上的世界不景氣時,「武士道」就是一個精神上的指針。但是很遺憾的是,日本人自戰爭結束以後始終無法擺脫自責的心理,而把武士道精神忘得一乾二淨,日本人也因此喪失信心而不能自立,對日本、對整個亞洲都是損失。

 李登輝是以戰前曾任台灣總督府農業技官、為台灣製糖業做了偉大貢獻的新渡戶稻造為例說明「奉公滅私」的日本「武士道」精神,李登輝認為戰前的台灣人受到日本精神相當程度的影響,而產生所謂的「台灣精神」。什麼是「台灣精神」?李登輝認為很難加以定義,最為接近的應該是「打拚」的精神,這種「打拚精神」使台灣出現快速的成長。

 李登輝指出,戰後的台灣長時間受到來自大陸的國民黨政權統治,接受中華世界「皇帝型」政治系統的洗腦,在公私不分的「中國化」政策下,台灣的社會受到腐敗的蔓延,道德觀也因此低落,台灣人也喪失了對台灣的認同意識。

 李登輝在演講中強調,台灣推進民主改革時並非只是民主與自由的問題,台灣人對台灣的認同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因為台灣人在歷史上沒有保有自己的政權的經驗,缺乏「自己就是這個地方的主人公」的意識,台灣人必須去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文化與台灣精神。

 李登輝也提及台灣與日本不但在思考上相互吻合,在地理環境上也同屬開放的海洋國家,不同於閉鎖的大陸國家,因此台灣人對日本文化能立即接受,對於來自中國的大陸文化則久久無法生根。但是戰後的台灣也無法避免受到「中國文化弊害的污染,例如戰後的台灣公私不分,利己主義橫行,道德低落」,理由是「在中國化政策之下,台灣喪失了對台灣的認同感」,這與戰後的日本自己否定自己的傳統文化沒有兩樣。

 李登輝認為,日本想找回自己的民族自信,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回過去讓日本人引以自豪的「日本精神」,台灣人的認同意識也只有在「台灣精神」之中去發掘,「我願意為台灣貢獻我的餘生,也願意在我的餘生之中為日本友人打氣,這是我的使命」,此為李登輝前總統演講的最後結語,這一場演講受到全場日本人的同聲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