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灣名義新加入聯合國

 

2006.11.23【自由時報】

■ 黃昭堂

聯合國原始會員國「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這個國名,依照聯合國的認識就是「中國(China)」之意。中國國民黨敗於內戰、逃出中國地域以後,中華民國政府的代表仍然能夠佔有聯合國裡面的席次,是因為聯合國認為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二十二年之久,「中華民國政府」仍然是「中國正統政府」,仍然「代表中國」之故。

一九七一年,聯合國總會所作的二七五八號決議意思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從中華民國分裂出來的新國家,而是繼承中華民國政府的新政府,「中國政府」的當事者已經變動,「中華民國政府」由北京政府繼承,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而二七五八號決議本身以及以後,聯合國連「中華民國政府」這個字眼也不用了,而稱之為「蔣政權」,且把「蔣政權的代表」從聯合國「驅逐」出去了。

由於「中華民國」是指「中國」,所以聯合國憲章記載的「中華民國」字眼也不必要修正,聯合國仍然讓其繼續存在,以後的新文書才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一九四九年成立以後,實質控制中國本來的領土,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政府」。而本來的中國政府 — 中華民國已被趕出中國大陸領土,僅剩島嶼領土金馬,不配稱中國政府。

但是,時值東西冷戰,又有韓戰發生,美國等西方陣營不願意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否決權」,在蘇聯之外,雪上再加霜,遂讓蔣政權繼續生存。為此目的,美國等國家也就不得不奉承「一個中國」的教條了,於是「一個中國」變成世界趨勢。

具備國家四要素的,不過是「事實上的政府(de facto government)」,頂多是一個「事實上的國家(de facto state)」而已。要有外國承認,才能被這些國家稱之為獨立國家 — 主權國家。今日,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花了巨額的費用,勉強維持二十四個邦交國,其目的在此。蔣政權堅持「漢賊不兩立」,不願接受雙重承認,導致國際上「一個中國」政策牢固地浸透世人之心。時至今日,「一個中國」已非中華人民共和國莫屬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即使改變政策要接受雙重承認,也已經不可能了。

「一、有能力;二、且有意願執行聯合國的理想;三、愛好和平的;四、國家」是加入聯合國的條件。台灣如果能加入聯合國,就是被聯合國承認是獨立國家。從而能加入眾多相關國際性組織,對台灣的永續生存與發展有莫大的幫助,以聯合國為跳板,台灣能增加邦交國。

要注意,「加入」、「參加」、「參與」、「重返」不盡相同。台灣要推動的是「加入」,是「新加入」,不是其他的。

「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內」與「外」都困難重重,但是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不開始,總不能成功。期待二○○七年,能以台灣、台灣國,或台灣共和國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作者為台獨聯盟主席)

 

外電:中國與生產過度危機

 

2006.11.23【大紀元時報】


2006年9月13日,一北京三輪車夫經過一堆放在建築工地旁的鋼條。北京政府正在經受生產過度的危機,採取宏觀調控來減緩過熱的經濟。(Getty Images)

【記者吳英/編譯】南方執行長及菲律賓大學社會學教授貝洛(Walden Bello)1月31日在環球政治家(Global Politician)網路期刊發表「中國和生產過度危機」專欄,對中國及其日益嚴重的生產過度危機作了獨具匠心的評論。以下為本報記者的摘譯。

中美經濟關係是另類危機

貝洛教授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拉旋(Raghuram Rajan)在一年前的分析結果:「全球投資太少,目前狀況的根源在於過去10年裡由過度投資引發的一系列危機,特別是日本資產泡沫的破滅、亞洲和拉丁美洲新興市場的危機、以及最近工業國家IT泡沫的破滅。從那以後,投資衰退了,而且復甦的非常緩慢。」

一年後的今天,更加證實拉旋的分析結果。全球的生產過剩進一步削減投資利潤、進而惡化全球經濟成長,需求跟不上生產力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如果各國不持續專注解決經濟問題,經濟成長將繼續停滯,而且極有可能演變成全球性的經濟衰退。

中國及美國則是兩個不受這個全球經濟衰退趨勢影響的國家,然而它們彼此之間的依存關係有可能是構成另類危機的指標。美國對全球經濟成長及危機的影響力,是眾人皆知,但大多數人並不清楚中國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根據政治經濟學家Ho-Fung Hung的分析,中國是造成全球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的重要因素。

中國與生產過剩危機

過去10年中國每年達8%到10%的經濟成長率,是刺激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推動力,例如,由於中國的進口,日本終於在2003年終止長達10年的經濟成長停滯,為了滿足中國對資本與技術密集產品的需求,日本的出口迅速成長到歷史新高的44%(600億美金)。中國已成為亞洲各國主要的出口地,是台灣及菲律賓出口成長的重要因素,也是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及澳大利亞產品的重要買主。

然而,過去10年中國也是促成全球生產過剩的關鍵因素,即使其他國家特別是日本及東亞各國,其因生產過剩導致投資大量減少之際,中國的投資仍是以極快的速度成長。投資中國不僅是反映在其他國家投資的減少,也造成其他國家停工及辭退勞工。中國明顯地加速工業生產力,而且不是僅吸收其他國家減少的生產力,而是向上提升生產力,而在此同時,中國市場吸納其本身工業產出的能力卻很有限。

過度投資的媒介

貝洛教授認為,造成過度投資的主要因素是跨國資金。在1980年代及1990年代,跨國企業視中國為最後的處女地,中國有著廣大的市場,可以無止境地吸收投資以及提供無限的利潤。但是中國對貿易與投資的限制,逼得跨國企業將大多數的生產程序設在中國,而不是選擇性地將部分生產程序設在中國。分析家稱此類跨國企業生產活動為「過度國際化」。跨國企業遵循中國規定的結果是,過度投資中國,並且建立一個生產量超過中國或者全世界消費量的生產基地。

在進入2000年以前,開發廣大市場的美夢破碎,前進中國的外國企業,並未占有數百萬新貴中國消費者的市場,反而是使中國成為全球市場的生產基地,並且利用中國用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力。菲力普公司是陷入此類困境的典型的跨國企業,其在中國有23家工廠,生產價值約50億美元的貨品,但是有三分之二是出口到其他國家。

另一項促成過度生產的因素是地方政府的投資以及推動關鍵工業,政治經濟學家Ho-Fung Hung指出地方政府的積極投入,反而造成無限度的競爭,致使生產過剩。據估計中國有75%以上的產業生產過剩,2005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有40%到50%是來自已過度投資的產業界的固定資產投資。中國「國家發展及改革委員會(Stat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預估在2010年前,中國汽車工業的生產量將為市場吸納量的2倍。Ho-Fung Hung指出,2005年底,所有主要企業的平均年營收成長率已減少一半,而賠錢的企業,總赤字快速增加約57%。

低薪資策略

這是中國新左派知識分子及政策分析家的建議,中國政府可藉由重分配收入及資產以擴大人民購買力的方式,減緩生產過度的問題,如此雖然有可能造成較遲緩的經濟成長,但有助於增加中國及全球的經濟安定。然而中國當局顯然還是選擇持續剝削中國的廉價勞工,以達到控制全球市場的目的。雖然中國的人口有13億,但有7億人口或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鄉村,每年平均收入僅285美元,這促使國外企業及中資企業繼續維持低薪資,並且使得中國即使經濟迅速擴張及投資大量增加,其國內消費的成長仍然有限。因此,全球生產過剩的危機,將因中國持續向緩慢成長的全球市場,傾銷其工業生產商品而更雪上加霜。

惡性循環

中國的生產與美國消費就像是彼此互相牽絆的難兄難弟,逐漸走上惡性循環。快速成長的中國愈來愈依賴美國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以消化其投資過剩所生產的產品。另一方面,過去10年中,美國的高消費率十分依賴中國提供美國公、私部門顯著的1兆美元以上的交易,而中國則享受中、美間逐漸增加的貿易順差。

美國及IMF均要求中國重新評估人民幣,以減少與美國的貿易順差。然而中國無法真正的放棄有助於中國出口導向生產的低匯率政策,美國則無法承擔嚴格要求中國升值人民幣的後果,因為美國十分仰賴中國持續滿足其中產階級的消費需求,進而維持美國的經濟成長。中國的工廠及美國的消費者,正在惡化過度生產所造成的危機。

海外中資不受歡迎

 

2006.11.23【大紀元時報】

☉陳破空(知名評論家)

11月10日,厄瓜多爾,厄亞馬孫地區,中國開發的油田,遭到當地人衝擊。300多名厄瓜多爾人衝進油田,扣留了該公司40名員工,要求該公司更換員工,由當地人接管該油田的技術和服務工作。

事發地點,是中方在厄瓜多爾的最大石油項目。2005年9月,中石油與中石化合資成立安第斯石油公司,以14.2億美元,從加拿大公司手中,買下在厄瓜多爾5個石油區塊的資產和開發權益,每天產油量7.5萬桶。

在厄瓜多爾警方的干預下,遭扣留的人質被釋放,事態暫時得以平息,然而中國石油公司損失慘重,油田作業一度中斷。中國公司在海外受到當地人衝擊,並非首例。

今年6月,在祕魯,中國控股的首鋼祕魯鐵礦,當地工人罷工,鐵礦被迫停產。罷工持續了3星期,祕魯政府勒令中方公司給工人增加工資每天1美元,罷工才告結束。

今年7月,在讚比亞,中國控制的查姆比施銅礦,當地工人示威,指責中方沒有遵守勞工標準,抗議工作條件惡劣,要求提高工資。示威中,6名工人遭到槍擊。中方經理人員被控向工人開槍。

今年9月,在馬達加斯加,中國地質公司造出豆腐渣工程,一項道橋工程通車不到半年,就發生橋塌路毀事故;而另兩項由中方承包的工程(─座水泥廠和一棟國際會議中心),又因中方失信而遙無工期。馬國總統聞訊震怒,向中方提出強烈抗議,並一度拒絕會見到訪的中共高官吳官正。

海外中資不受歡迎,而頻受衝擊,問題出在中方本身。中國急需能源和礦產,滿世界挖掘,依靠買通落後國家政府,很快取得當地礦業開發權,但對當地民眾和環境則漠不關心。當地人抱怨:中國人前來投資,並沒有給當地人帶來好處。

中方公司盡力壓低工資,拚命延長工時,卻拒絕提供安全保障,千方百計剝削工人,在當地留下敗壞的名聲。聯想到中國國內的情況:豆腐渣工程流行、假冒偽劣產品氾濫、礦難不斷、權錢交易、腐敗濫權等等。中國公司顯然是把國內的那一套照搬到了海外。

海外中國公司與當地人的衝突,更暴露出中方人員觀念的腐朽與落後。諸如:缺乏宗教情懷,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毫不關心當地的社區和民眾;缺乏利益平衡觀念,自己人投資,又安排自己人承包,「肥水不流外人田」,被當地人譏為「左手倒右手」;缺乏平等觀念,對當地人抱以偏見和歧視,被當地人斥為「傲慢浮誇」;缺乏人權觀念,只會盤剝,不施恩惠,到處製造血汗工廠。

這一切也證明中國公司在海外不僅輸出資本,也輸出強權,輸出腐敗的意識形態,難怪被外界定義為「新殖民主義」。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

黎巴嫩賈梅耶政治家族命運多乖
為民主法治 祖孫三代多人因而死於非命

 

2006.11.23【大紀元時報】


黎巴嫩當地大幅報導工業部長賈梅耶被刺事件的消息。賈梅耶政治家族已經第二次發生被暗殺的事件。(AFP)

【大紀元綜合報導】黎巴嫩工業部長賈梅耶21日遇刺身亡,這是賈梅耶的祖父所創立基督教政治家族王朝25年以來發生的第二次暗殺。而對此暗殺事件,國際社會則同聲譴責。

據中央社貝魯特21日法新電,不幸遇刺身亡的皮耶.賈梅耶於2000年當選議員,進入國會,他是巴席爾.賈梅耶的姪子;巴席爾.賈梅耶於1982年就職出任黎巴嫩總統前9天遇刺身亡,當時黎巴嫩正受內戰煎熬。

皮耶的父親安明.賈梅耶,與巴席爾是兄弟,安明替代成為黎巴嫩總統直到1988年他自行流亡為止。

巴席爾的女兒馬雅在1981年一次以巴席爾為目標的汽車炸彈攻擊事件中喪生,年僅4歲。

賈梅耶的祖父老皮耶,也被稱作謝赫.皮耶,1905年生於一個十六世紀以來的基督教家族;他的父親和叔叔雙雙於1914年因反對土耳其人統治被判死刑,逃到埃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返家。

老皮耶是運動健將,曾經帶領國家隊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曾經令德國納粹黨印象深刻。他於當年稍後成立卡泰伯黨,並成為對抗阿拉伯國家主義的極右基督教運動主要領導人。

老皮耶2次競選總統失敗,但他的兒子巴席爾卻在1982年黎巴嫩第二次內戰進入高峰期間獲選為黎巴嫩總統,巴席爾在就任總統前於卡泰伯黨總部的一次炸彈攻擊中喪生,得年僅35歲。

國際社會同聲譴責

針對黎巴嫩工業部長賈梅耶被刺事件,美國總統布希嚴厲譴責同時重申支持黎巴嫩政府。

據BBC報導,布希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是提到了伊朗和敘利亞。布希說:「我們支持西尼烏拉的政府及其民主,我們支持黎巴嫩人民和平生活的期望,我們也支持他們對抗敘利亞、伊朗及其盟友對這個重要國家施加的騷擾與暴力。」

聯合國安理會也強烈譴責賈梅耶被刺事件,稱賈梅耶是個愛國者,是黎巴嫩自由與政治獨立的象徵。安理會也通過成立國際法庭審判前總理哈里里被刺事件的嫌疑人。

歐洲聯盟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最高代表索拉納,強烈譴責這種懦弱的謀殺罪行。他說:『必須找出這一懦弱謀殺罪行的策劃者並繩之以法。』

在公開強烈譴責這項刺殺行動同時,英國首相布萊爾強調:「賈梅耶被刺殺事件再次突顯為整個中東和平擘畫策略的急迫性,為民主政治的支持者找出路,同時以適當的方法解決各地的紛爭,這些工作都刻不容緩」。

面對黎巴嫩內部人士指稱敘利亞是賈梅耶遇刺案的幕後指使者,敘利亞嚴詞否認,並強烈譴責這項刺殺行為是「卑鄙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