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7自由時報  告別阿湧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8.04.27自由時報  

廖述炘(阿湧)先生的犧牲,是隨鄭南榕、詹益樺兩位足跡,為台灣精神史又增添悲壯的一頁。八年來,眼看台灣黎明的時刻,烏雲驟至,雷電交加,頓時失去天日。挫折失望、痛不欲生,幾乎是有良知的台灣人的共同感受。然而盛年的阿湧一人,選擇了「我欲升華做恁e(你們大家的)力量,再升華台灣e精神。」

阿湧的絕筆平和溫潤、諄諄叮嚀,沒有怨恨:「大家若有忍耐,肯認真來拚,過簡單的生活,認真學習。」強調在社區、家庭學習照顧,在自焚的前一日,生活拮据的他捐了五千元給慈善社團,他的人道主義精神,不是只有在字裡行間而已。

他最後的期待是「我e犧牲希望換台灣國世世代代的幸福」和「台灣國加入聯合國」,道盡四百年來的台灣人,受外來的統治,迄今從來沒有建立自己的國家,沒有國家的觀念,更沒有以死來捍衛國家的精神力量。

鄭氏東寧立國短暫,澎湖兵敗,只有吳潛一人自刎,鄭氏及文武百官全部降清。而寧靖王朱術桂卻自縊,因為他是明朝朱元璋的子孫,有效忠國家的對象。而清代重要的武裝反抗領袖,都是被圍捕或被出賣而被處死的,沒有一個人自殺,根本不能凝聚台灣住民的精神或所謂「氣節」。曾攻下全台的朱一貴,被解送北京「五馬分屍」,近時布袋戲,改以自刎做結局,是一種補償的心理。

近代台灣最慘烈的反抗是霧社事件,起義頭目莫那魯道自殉,為著是自己的民族,不是為台灣、為國家,但卻為台灣精神史創立歷史的典範。到二十世紀解嚴前止,台灣凡願作統治者鷹犬,大多可以升官發財,台灣沒有主體性的精神力量和歷史批判,若干反抗強權的政治菁英,沒有犧牲精神,以致出賣自己的靈魂,如蔡孝乾、廖文毅,甚至美麗島世代的人物,說變就變,實在不忍苛責。而台灣精神史的書寫,不是由重要的政治人物執筆,而是不出名的市井平民,阿湧就一個典範。我堅信台灣一定可以再走過黑暗,重現光明。正如阿湧所講他的犧牲是「上尾仔」最後一個。 (作者為長榮大學禮聘教授,柴社社長)


●廖述炘先生公祭儀式定四月二十七日(拜日)下午兩點,於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福壽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