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6大紀元時報
☉陳破空(資深評論家)
中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問台灣,與台灣海基會簽署四項協議(海運、空運、郵政、食品安全),兩岸終於實現「三通」(通郵、通航、通商)。客觀而言,「三通」,便於兩岸民眾生活,有利於兩岸經貿發展,確為「歷史性的」大事。
遲來的兩岸「三通」,已經被談論了30年,也被耽擱了
30年,應該說,被耽擱了59年。「三通」被耽擱,完全是政治性的原因。1949年以前,兩岸「三通」沒有問題(至少在1945至1949年間如此),國共內戰,兩岸一分為二,「三通」便成了「三不通」。兩岸敵對,尤甚於與其他任何國家的敵對。
1987年,出於人道考慮,蔣經國允許國軍老兵到大陸探親;之後,兩岸經紅十字會開始間接通郵。兩岸關係一度緩和。
然而,僅僅一、兩年之後,兩岸關係再度緊張。台灣方面,實現民主變革,激發空前的社會活力;大陸方面,卻發生鎮壓民主呼聲的「六四」大屠殺。兩起原因相加,使台灣獨立聲浪陡然高漲。
大陸的「一中」前提,與台灣的「獨立」原則,水火不容,兩岸難以協商,只有叫罵。中共更大量堆積導彈,以武力威脅台灣。從1989年起,中共連續19年暴增軍費和擴充軍力,都以「反台獨」為名。(實際上,1989年,在北京,武力壓倒民主,使中共更加迷信槍桿子,中共擴軍耀武,主要是針對中國大陸民眾。中共一再為軍人加薪和優化待遇,更類似朝鮮和緬甸的「先軍政策」。)
這一回,兩岸得以協商,並達成「三通」協議,是因為,兩岸政府都在政治上做了妥協和讓步。台灣方面,屬於「統派」的國民黨,重新上台,在執政上淡化台獨意識;大陸方面,不再提「一中」原則,擱置「統一」話題。
中共甚至在細微處退讓。陳雲林訪台,不再稱台灣民眾為「台灣同胞」,而改稱「台灣鄉親」;鑒於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先期訪台遭圍攻的教訓,陳訪台前,放低身段,先就毒奶粉醜聞,向台灣民眾「道歉」(原本是台灣民眾的強烈要求);並放棄台灣中南部之行(宣布時,還假裝「哽咽」,以圖打動)。陳還一再宣示:此行只談經貿,不涉政治。
兩岸間,從前難以協商,如今,在「避嫌」之下協商。今日之勢,與其說「統一」與「獨立」的理念對立,是兩岸融合的障礙,不如說,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才是兩岸離心的癥結所在。
換言之,談兩岸「統一」,除非兩岸制度趨同。一種情形是,假設台灣退回專制,由執政黨一黨說了算,只需與中共進行利益交換,而將兩岸民眾撇在一邊,就很容易達成兩岸「統一」。很明顯,這種可能性已經不存在,台灣業已成為一個成熟而鞏固的民主體,台灣當局無法忽視台灣民眾的聲音。台灣民眾大規模抗議陳雲林訪台,正表明,在民主的台灣,台灣民眾不可能被排除在兩岸協商的進程之外。
另一種情形是,假設大陸演變為民主國家,新聞自由,司法獨立,民眾得以自由表達,並公開行使選舉和被選舉權。民主而富強的中國,必然得到台灣民眾的最大認同,兩岸統一,很可能達成。即便一時達不成統一,兩岸也定能和睦相處、親如魚水,從「三通」到「百通」:通心靈,通文化,通普世價值。
可惜,中共死守獨裁,拒絕民主,將兩岸統一之路,完全堵死。單說近期的兩岸協商,兩岸政府置身其中,台灣民眾也置身其中,唯獨大陸民眾,13億中國人,竟被排除在兩岸協商的進程之外,成為「被迫沉默的大多數」。即便中共放棄它念茲在茲的「一中」立場(所謂「民族大義」),大陸民眾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而無言以對。如此情形,所謂兩岸協商與交流,究竟有何價值?莫非中國大陸民眾,都只是被人挪來挪去的棋子?比如,只是被人吆喝到台灣撒錢的「觀光客」?
──轉載自「自由亞洲電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