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8自由時報
「一八九五」與「海角七號」是近來常被一起討論的兩部台灣本土電影,「一八九五」是台灣兒女「抗日」泣血故事、「海角七號」則有一縷「懷日」之思。只要放寬歷史的視野,跳脫抗日、懷日的無謂論爭,就可體會貫穿其間的台灣意識,啟蒙、萌發、不絕如縷、勃興、建構成形的歷史軸線。
「一八九五」描述客家秀才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等人毀家抒難,率義軍從北部迎戰日軍銳師,一路血戰,最後吳湯興所率客、閩、原住民三大族群聯軍,在彰化與武器精良的日軍決戰,寡不敵眾,全部殉難。
吳湯興的妻子黃賢妹,聞夫死難,投井殉夫被救,絕食八日盡節而死,感天動地,讓人淚水難禁。
吳湯興等絕對不是對清朝「愚忠」,而是用生命保衛鄉土以及生活方式,寫下驚天地、泣鬼神的一頁血淚史。
他們寧願肝腦塗地,屍骨無存終不悔,把鮮血灑在他們捍衛的有情天地上,化作泥也要守護鄉土,他們的遭遇正是身為台灣人的「悲哀」,但也是台灣意識「啟蒙」的開端。
一八九五也呈現「官兵變強盜、土匪成英雄」的真實面,解構了國民黨為政治服務的偽史,國民黨炮製的抗日樣板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等畏敵如虎,日軍沒到就腳底抹油溜掉,他們從中國找來的官兵則變成到處搶劫的強盜;片中吳湯興的大將林天霸雖出身土匪,有情有義,加入義軍死戰身殉,成為真正的烈士。
至於「真假抗日」的史實,李筱峰教授的「一八九五的烈士與豎子」文中有精闢的評述。
「一八九五」帶著台灣人的悲哀與歷史的沉重,「海角七號」則呈現現代台灣人當仁不讓奮鬥的朗朗風景。從一八九五到二○○八,所有幸與不幸的歷史際遇,都是構成台灣意識的成份。
(作者胡文輝,資深新聞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