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9自由時報   人民幣重貶的背後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119自由時報   


日前中國不顧美國及國際社會的政經壓力,讓人民幣大幅貶值一點七五角,透露出中國高層對內部經濟危機持續升高的憂懼,在評估內部危機與「外部成本」兩相權衡後,決定犧牲部分的國際政治成本,以因應後續可能產生的政權危機。

從二○○八年十月份金融海嘯初始,中國大陸的移工(民工)返鄉潮,即開始大規模浮現,在中國傳統戶口制下,由農村移動至各大城市打工的「半合法」勞動者,保守估計已回到原戶籍家鄉的人數,至少達二百萬人左右。這個大遷徙仍沒有停止跡象,預計短期內(近半年)將還有一千萬人左右可能被迫返鄉,嚴重的返鄉潮將牽動中國高層所謂「安天下」戰略的「三農問題」。

中國現有的農業人口約七點三億人,這中間大約有十分之一,也就是七千多萬現居農村的農民,連原本最起碼的溫飽都無法解決。因此,若中國無法在各大城市有效解決大規模下崗工人失業問題,使得移工返鄉潮數字持續上升,中國將可能出現十年文革後第一次全國性的「生存危機」。

從這次中國讓人民幣重貶凸顯出,經濟危機的嚴峻程度,已擴散為社會動盪可能因子。而且因之前所為提升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所做的重大政策,包括農村開放土地流轉、四兆人民幣等擴大內需重大方案,短期內尚無法展現成效,若經濟危機持續擴散不止,七千多萬這個數字將可能在二○○九年底達到一億左右,這一億人口難以維持基本生存所衍生的社會動盪,恐有危及中國政權穩定與存續的可能。

依中共建政後的傳統「黨國體制」權力結構模式,屆時不無可能發動大規模的內部政治鬥爭轉移社會焦點,甚至鼓動「民族主義」情緒(如台海問題、中美關係),以避免統治合法性危機。

從中國近日在人民幣匯兌上非理性決策觀察,中國真正令人恐懼的,並不是「大」,反而是這個危機中崛起強權的「脆弱」狀態。後續中國的社會結構與中共黨內高層的決策動向,頗值得持續觀察。

(作者楊明浩 為前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