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6自由時報
所謂的「台獨運動」,事實上受訪者常用的詞是「台灣人運動」,它涵蓋政治性較高的台獨聯盟、許信良的「海外組織」、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以及比較外圍的台灣同學會、台灣同鄉會、協志會等等,他們活動的方式包括出版《台灣青年》、《台獨》、《台灣公論報》、《美麗島週報》、《望春風》、《鄉訊》等等,同時也不能小看一九七三年開始每年舉辦的世界台灣同鄉會(世台會)年會,以及美東、美西、中西部夏令會之類活動的功能,他們除了安排彭明敏、陳隆志等人的演講,也呼應時事聲援黨外人士、給國民黨政府壓力。
然而有團體有運動就不免有派系有見諍,為了避免偏頗,本書的訪問對象除了擔任過獨盟核心幹部的楊宗昌、許世楷、陳都,也有針鋒相對的鄭自才、張維嘉,比較獨立批判的許永華、洪基隆,以及比較中性卻很活躍的陳隆、韋傑理(夫婦)。
海外台灣人發出的聲音,是否影響到美國政府的對台政策?雖然限於資料尚難確切認定,但個人認為,包括一九七二年尼周上海公報的措詞乃至一九七九年美國國會對台灣關係法的特殊安排,都不能簡單視為「國際姑息主義的逆流」,而是美國政府在本身利益以及中共、國民黨與台灣人的立場之間做了微妙的平衡。
另一方面,戒嚴時代參與選舉並挑戰國民黨威權體制的黨外人士,也常從海外台灣人團體汲取資源,所謂「黨外人士、海外台獨、中共」即國民黨宣傳的三合一敵人,中共的部分雖然冤枉,黨外人士與海外台獨的連結則是事實。而國民黨的對策,從初期的強制遣送回台(如日本的柳文卿事件),到後來的不給返台加簽—乃製造一大批黑名單人士,剝奪了人民的返鄉權……以上,都是台灣政治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外交部檔案已紛紛解密,若能有更多相關的口述史料出版,當會使這個領域的學術研究日趨精實。
(作者陳儀深 為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