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5大紀元時報  洋垃圾未除 土垃圾來勢兇猛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725大紀元時報 

2002 年3 月汕頭潮陽區貴嶼鎮工人正在拆解電路板。因電子垃圾處理可得高利潤貴金屬,而成為全中國甚至是世界的電子垃圾集散地,因此造成的嚴重汙染曾引起各方包括美國媒體的關注。(Getty Images)
 

【大紀元訊】廣東省每年產生廢舊電器1,200萬台,但電子垃圾處理相關監管缺失,使得各種小工廠開始四處擴散。專家指稱,1台電腦有700多種化學材料,一半以上對人體有害,自己拆卸對身體和環境危害極大。

電子產品進入淘汰高峰期

據《南方日報》報導,隨著電子產品淘汰高峰期的到來,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叫喊著「高價回收廢舊手機、硒鼓、墨盒、MP3」,「高價回收冰箱、洗衣機、大小家電」等回收舊品的聲音。按廣東環保局2008年的統計數據,廣東擁有的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就有約1.8億台,若按每10年一個週期淘汰的話,每年僅廢舊電器就有1,200萬台,在全國首屈一指。

而省環保局汙控處處長吳洪傑透露,目前中國電子垃圾的流向基本處於監管真空狀態。大量經過簡單物理拆解和分類後的電子垃圾進入了「地下處理工廠」,給環境帶來巨大的汙染隱患。

貴嶼:「洋垃圾鎮」的痛苦

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是全國和世界的電子垃圾集散地,因嚴重汙染曾引起各方包括眾多美國媒體的關注,轉型問題並沒有解決。

在貴嶼,從事廢舊電子拆解的企業就有300多家,個體經營戶5,500多戶,每家(戶)年均拆解量達200多噸。據貴嶼鎮委書記陳喜獅的說法,2008年貴嶼鎮廢舊電子電器及塑料的回收、拆解、加工行業創產值約22億元,佔全鎮工業總產值90%以上。貴嶼的發展可謂與電子垃圾息息相關。

但日益嚴重的汙染,也讓貴嶼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一邊是垃圾的汙染,一邊又是拆解行業巨額利潤的誘惑。為此,貴嶼人想到建立循環經濟發展體系,而重點當然是規範這些拆解行業。陳喜獅談到,期間我們經過7次上北京,參加過3次評審,終於在去年11月獲原則通過,但迄今沒有收到正式的批准文件。這意味著,貴嶼建立循環經濟示範基地的計劃目前還只是「紙上談兵」。

擴散的毒瘤日益嚴重

在廣州白雲區鍾落潭的一個村,政府明令禁止的燒垃圾、塑膠、酸洗和拆解在這裡仍然十分普遍,為了躲避執法隊的檢查,他們大多在背街處或村外拋荒的田地裡悄悄的做。

中山大學地球與環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表示,1台電腦有700多種化學材料,其中一半以上對人體有害。拆解過程中產生的二次汙染非常突出,不少拆解戶偷偷排放清洗廢水和焚燒廢棄物,對空氣、地下水和土壤均造成嚴重的汙染。如果不加以解決,更多的「貴嶼」將會出現,並分佈各處。

有關單位缺失監管

一位環保專家透露,我們還沒解決「洋垃圾」氾濫問題,「土垃圾」又來勢兇猛。當地政府負責人說,這些電子垃圾回收點和拆解作業確實對當地環境帶來很大影響,可國家沒有明文規定不讓他們從事這個。

更令人擔憂的是,大量含有有毒物質的電路板、電子器件、CRT(顯像管)玻璃等主要「拆解產品」的流向處於真空監管狀態。在一家從事廢舊電視機回收拆解的工廠,一個小老闆指著拆解下來的CRT玻璃、電路板說:「誰給的價格高,我們就賣給誰,目前主要是銷往珠三角一些工廠。」

據瞭解,在廣東很多城市,加速劇增的電子廢棄物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條和相關的種種職業,在「收購—簡易拆解—零件轉運—精細拆解」的完整產業鏈條上,游擊隊式的家庭作坊隨意就地拆解,已經成為威脅城市環境安全的一個悄然生成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