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5自由時報
記者曾慧雯/特稿
海峽經貿交流協會的「兩岸經貿促進考察團」總共要組三團訪台,原本估計可以創造八十至一百億美元商機,但根據外貿協會統計,前兩團合計不到三十億美元,第三團採購金額勢必要達到五十至七十億美元的水準,是否真能落實令人質疑。
馬政府上台以後就不斷釋放政策「利多」,不少媒體也跟著吹捧中國採購團的對台下單金額,舉凡「中國LED產業可望帶來八百億商機」、「中國採購團商機新台幣七兆起跳」、「中國採購團花一千四百億買我國面板」、「中國3G市場三千億商機」等,數字就像滾雪球似地越報越多;有人笑稱光是依據媒體報導資料,中國團的採購金額已經超過十二兆,比去年台灣國民生產總值還要高!
猶記得首發團六月初抵台時,率團的海貿會會長李水林發下豪語表示:「只要是台灣有的、大陸需要的產品,就會從台灣買」,並強調採購金額「上不封頂」。
但根據貿協事後統計,首發團七月底前下單金額為八.二七億美元,未來一年對台採購金額為十四億美元,明顯低於貿協預估的廿億美元,對於六億美元的落差,貿協解釋是因為有部分重量級中國企業仍在與我國業者協調產品的技術與規格,因此未來金額還是會擴大,可望超過廿二億美元。
而海貿會第二團率團的海貿會理事門曉偉也喊出本次對台採購是「實打實」、不是「空架子」,但現場成交金額加上未來一年內的採購,估計僅約七億五千萬美元。
海貿會第三團將在八月十九日抵台,採購產品將以機械、化工及「汽車下鄉」政策商機所需零組件等產品為主;前兩團採購金額約三十億美元,如果第三團的採購金額無法達五十至七十億美元的水準,就會和貿協先前預估的八十至一百億美元目標有所落差。
海貿會採購團接二連三抵台,現場成交金額不多,但是預估未來一年的後續成交量卻頗高,實在令人不得不質疑數字「灌水」;此外,一年後對岸企業究竟能否落實訂單也是未知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