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6自由時報   軍人救災 應列為主要任務
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20090816自由時報  

過了七天才開國安會議,才開始有了「總動員」,才看到國軍動員起來,毫無危機管理意識,社會對馬政府救災行動的遲緩及顢頇無能,可說是訐譙聲一片。如今馬英九既不同意頒布「緊急命令」,但按照目前的「災害防救法」,又無明確規範國軍負有主動救災任務,連小兵投書網路媒體,表示裝備齊全主動請纓救災,卻接不到指令,變成需要兼三軍統帥的總統透過國安會議施行(李登輝執政時,發生九二一地震之初,即已指派國軍將災區列入日常戰備任務;陳水扁時期,國軍部隊救災助民,亦從不後人),或因馬團隊的國安想法不同,反使統帥成了二線後備司令,指揮系統自然紊亂。

現在看到國軍健兒出動救災,就有立竿見影功效,那麼何以不能及早實施?將可使無辜生命財產損失減至最低程度,不致像現在如此慘不忍睹,令人痛心!

換言之,馬總統應立即成立救災防災常設專責機構,除可事權統一,並應將國軍納入,俾從事救災搶險的年度演習,同時對各種災變預為妥謀,舉行定期的救災演習,測試通訊網路;此一專責單位,還可立刻籌措財源,主動整合民間資源,加強行政部門的橫向聯繫,簡化行政程序,還可授權利用公有土地和建築物安置災戶,又可向民間徵用物資,強制撤離居民,對於後續的重建如產業復甦、環境衛生、防疫等,皆能迅速有效。

近年來軍中綱紀不振,與採募兵制與裁軍,關連不大,而此亦非不能整飭端正,乃是須建立為何(誰)而戰的中心思想和目標,及具體的國安思維認知(目前則猶如無敵國外患狀態),並建立國軍保家衛國的精神,否則容易助長怠惰散漫歪風,失去榮譽感和責任感;若能將防、救災正式列入國軍主要任務,將能從事模擬天災預警的兵棋演練(專家已預警今後的氣候變化充滿極端與嚴重性),可隨時機動出擊因應,此無異是國軍的新戰場,得以重振雄風,值得及早推動。

(作者呂一銘 為前「國營」台灣新生報發行人兼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