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30自由時報
行政院在九月二十一日公布「災害部落原居地安全初評結果」,評估的六十四個部落中,有三十三個不安全、十個需經工程補強後才能轉為安全。也就是說,未來有近四十個部落可能必須遷離原鄉、遠離山林,所以報告一經公佈立即引發原民社會極大的憂慮。
極端氣候與原住民族的發展已是國際性的議題。參考世界許多案例,我們認為原住民的未來,除需考量部落安全及國土復育外,也須顧及台灣山林文化的傳承、部落社會的完整及族群發展的機會。而現階段,掌握山林災害的在地資料,將是未來國土復育過程,乃至原鄉發展亟需的科學性佐證。
以西魯凱群為例,過去二十年來學術機構和原住民協力所蒐集的野生動植物資訊,足可提供本地環境監測的基礎性資料。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立即召募在地族人參與山林環境的監測,藉由在地知識及科學性工具的相互補強,提供族人根留家園及復育山林的積極動能。實際的做法有:
增加以工代賑的項目,培訓族人組成山林守護團隊,負責常年的山林巡護及野生動植物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訓練山林守護團隊執行系統化的野生動植物監測,配合航遙測的科學技術,提供未來國土復育中,各階段行動綱領所需要的科學性資料。
成立山林守護工作站,做為環境監測及資料蒐集的前進基地。並藉由山林守護團隊與專家的協力,建置原鄉的「災害地圖」,以正確掌握受災部落的實情。同時結合在地傳統知識,務實提出部落防災的可行方案。
透過守護團隊定期的資料回報,有效凝聚各地族人的共識,共同思索部落未來的發展策略與民族復振的具體方針。
前述作為除可有效釐清八八風災對部落的影響、提供族人短期生計的機會之外,也可維持族人與山林土地的連結,更可培育族人環境監測的現代技能。我們相信,唯有承認並恢復族人對山林守護的權利和責任,才能穩健帶領族人回家。
台邦.撒沙勒(大仁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助理教授)
裴家騏(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教授)
盧道杰(台灣大學森林暨環境資源系助理教授)
戴永禔(中原大學景觀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