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8自由時報
馬政府一路向中國傾斜,幾乎將台灣的全部家當押在中國,卻仍嫌不夠開放、鬆綁,還要簽署金融監理MOU、ECFA,美其名必須要有中國市場,台灣經濟才有未來。然而,馬政府的親中路線僅推動一年多,台灣經濟已面臨嚴重的掏空與外流危機,全面崩塌近在眼前,但馬政府仍然不願承認對中傾斜的錯誤,反而將經濟效益不彰歸咎於台灣本身,最近綠營立委質疑中資來台投資金額不如預期,行政院長吳敦義竟然答覆台灣應該要加強競爭力來吸引中資,而不是把「中國當作提款機」,充分流露出馬政府對中國本質及其對台灣經貿策略之無知。
本質上,台灣經濟與中國經濟是處於競爭地位,幾乎不具備互補雙贏的功能,基本道理非常簡單,出口是構成台灣GDP的主要部分,出口貿易年年高度成長,提供了充分的就業機會,以及薪資的快速成長,造就了一個富足的社會,譜寫出台灣經濟奇蹟的樂章。而台灣出口貿易的成功,來自於加工出口區的設立,提供優惠租稅、廠房、租金,加上低廉卻具有高教育水準與勤勉的勞工,使得台灣產品挾著物美價廉的優勢,行銷遍及世界,那是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歲月。但不諱言的,台灣出口商品是屬於初級代工層次,並非高技術層次、高附加價值的品牌,遭到取代的可能性非常高。
偏偏中國在一九七八年採取改革開放路線之後,其經濟發展的路線正是台灣成功經驗的翻版。中國首先推出經濟特區的政策,在沿海設立四個經濟特區,採行與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完全不同的資本主義實驗,其政策規劃與設計與台灣加工出口區如出一轍,而中國主其事者亦不否認,經濟特區乃師法台灣經濟的產物。顯然中國經濟一開始發展,就以台灣為師,要學習台灣成功發展出口貿易的長處,最後則以在世界市場打倒台灣產品為目標。
最可怕之處在於,中國經濟特區,若只有政策規劃,仍不足為懼,但探究此種經濟特區內之企業、經營人才與資金,多數竟然是來自台灣的挹注,台灣打拚數十年的成功經驗,由台商移植到中國的土地上,反過來成為台灣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最大的勁敵。換言之,二、三十年來兩岸的經濟競爭,台灣企業是獨自面對中國加上台商的競爭,中國佔盡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台灣則飽嚐「養虎為患」的苦果。
台灣的企業、資金與人才外移中國愈多,台灣的出口與內需必然陷入疲弱狀態,出口與內需不振,失業人口就愈來愈多。這正是台灣經濟向中國傾斜的後遺症。何止如此,中國正對台灣展開全面經濟作戰,一方面透過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或者「第一上市、櫃」方式,使中資或台商以募集資金之名向台灣社會吸金,一方面則是以中國官方資金為後盾大舉對台併購,使台灣優質企業落入其掌控。而馬政府開放中資與鼓勵台商回流政策,正好成為中資掏空台灣、買光台灣最好的掩護。馬政府辯稱台商與中資來台上市參股,可以讓台灣民眾分享台商在中國成功的果實,其實不然。檢視已回台發行的台商TDR,在台灣募集龐大資金,是否用於在台購買房地產、購併企業,或者匯去中國,應予追查,尤甚者,台商TDR皆為溢價發行,亦即台灣人買同樣台商公司的股票,較之香港人必須付出更多代價,根本就是被剝削,何來分享台商的成功?
台灣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是相互競爭的關係,馬政府向中傾斜只會肥了中國瘦了台灣,加上中國利用中資台商來台上市掏空台灣資金,以及大舉購併買光台灣優質企業,台灣經濟勢必徹底崩塌。檢視過去經驗,只有台灣成為中國發展經濟的提款機,中國從未變成台灣的提款機,馬政府連這種眼前的事實都看不清楚,甚至顛倒是非、倒果為因,其所擬定的兩岸經貿政策,無異請鬼拿藥單,絕對振興不了台灣經濟,反會使之一命嗚呼而已。
|